「明月幾時有」 中秋一窺月亮奧祕
文/單宜揚、智真(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夜月明人盡望」,中秋之夜,月在中天,賞月詠月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人們或登高望月,或推窗賞月,把思念、祝福、問候寄託於明月。
千百年來,月亮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賦予豐富的內涵,有多少關於月亮的傳說故事令人動容,有多少關於月亮的詩、詞、歌、賦讓人傳頌。又逢中秋佳節,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和許多神奇事兒。
祭月 賞月 玩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説的是君王舉行「祭月」儀式。
到了唐朝,中秋節正式成為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唐六典》規定:「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在唐朝,中秋節算得上是僅次於過年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每年黃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因此時秋高氣爽,民間盛行「秋分夕月」的祭拜月神習俗,表現對神的敬奉和對上天的感恩。
唐代李商隱在《嫦娥》中寫道:「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傳說在八月十五日月圓時,嫦娥飛升奔月。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在月下庭院中擺香案,供瓜果、雞冠花等等供品祭拜月亮和嫦娥。
宋代的《醉翁談錄》記錄了京城中秋拜月的風俗盛況。當時家家戶戶的子女,不論貧富,只要上了十二、三歲的年紀,都迫不及待地穿上成人的裝飾,登上高樓或是在家裏中庭焚香、拜月。女子祈願如嫦娥一樣美貌,婚姻家庭圓滿如皓月,多子多福;男子祈願早日登科,娶妻要娶嫦娥般美眷。
宋代蘇軾的名作《水調歌頭》可說是賞月的代表,千年來更是連通了代代華人,今古一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夜空落桂子 中秋傳神蹟
「桂子月中落」在唐、宋的詩中常見。傳說在明月皎潔的中秋夜,可能從月宮中落下桂子,具有神力。
桂子,有一說是吳剛在月宮中砍桂樹時灑落的,另一說是嫦娥在桂花樹邊遊玩時故意灑向人間的。兩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中秋夜神蹟,一般人都說這是豐年之兆。
唐代李白在《送崔十二遊天竺寺》中寫道:「還聞天竺寺,夢想懷東越。每年海樹霜,桂子落秋月。」
唐代白居易的詩句也多次提到「月中落桂子」這個奇景。他在《憶江南》中寫道:「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
明代禮部尚書朱國禎的《湧幢小品》也有「桂子落秋月」記載,而他本人也有親身經驗。某年中秋夜,他在天台山中曾遇到月中落桂子,還叫隨身童子撿了二升。那月中桂子大小如豫章子,無皮、中間有仁,顏色如白玉帶有雀卵紋,可咀嚼出芝麻氣味,放枕頭裏味道清芬襲人。
清代的《靈隱寺誌》卷一寫道:「唐天寶中,嘗雨桂子,有一子成樹。」明末淸初的陸求可在《柳梢青(閏中秋)》中寫道:「雲外天香,月中桂子,又做中秋。一曲霓裳,三聲玉笛,兩度嬉遊。」
多少有緣之人得天賜之福,僧人、品行高潔的人,都能幸會中秋桂子雨。這種種中秋節的神蹟勝事,為何久遠以來能代代相傳呢?是否為後人了解神奇的月亮所留下的線索呢?
山中偶遇 修鑿月亮的仙人
戰國時期的屈原在《天問》中有一詩句:「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菟即兔。大意是:「月亮何所利而顧養著兔子在它的腹中?」人們在遙望明月時,認為上面的圖案有桂樹、月免,然而屈原卻是這麼說,或許,智慧的屈原認為月亮的中間是空的。
有意思的是,一些詩詞還提到「修月」。如北宋蘇軾有詩云:「從來修月手,合在廣寒宮。」金、元之際的元好問曾寫道:「下界新增養蟾戶,玉斧誰憐修月苦。」明代唐伯虎在《觀鰲山》之二亦有「金吾不禁夜三更,寶斧修成月倍明。」等等。既然月亮是可以「修」的,難道說月亮是「造出來」的?又是誰造出來的呢?
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天呎》中記錄了兩個唐朝人在山中偶遇修鑿月亮的仙人的故事。
唐文宗太和年間,鄭仁本的表弟和一名王姓秀才到河南嵩山遊覽,天黑之後他們迷路了,兩人向一位白衣人問路,那個人笑著說:「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
大意是:「你們知道月亮是由七種寶物合成的嗎?月亮的形狀像個圓球,月亮上的陰影,是由於日光照在它表面凸起的地方而造成的。常有八萬二千戶修鑿月亮,我就是其中之一。」
白衣人還解開包袱,讓他們看裏邊的斧頭和鑿子等工具;還把包袱裏的玉屑飯(古書記載是仙人的食物)送給二人,並說:「你們分吃了玉屑飯,雖然不能夠長生不老,但卻可以一輩子不生病。」給二人指了路後,白衣人就不見了。
唐朝偶遇鑿月之人的記載,有趣地揭示了月亮的祕密,那就是,月亮是合成的,是造出來的,所以才需要不時地維修。後世都把它視為傳奇故事,然而,當人類走入現代社會之後,卻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傳奇與事實正在走向同一個答案。
科學家發現月亮的「超常」
在歷史的典籍中,有若干關於月亮的真實記載。據《二十四史》的《金史・天文志》記載:「太宗天會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大意是:「金太宗天會十一年(西元一一三三年)農曆五月乙丑日,月球的運行忽然偏離了正常軌道,轉向南方,不一會兒,月球又自動調整回去。」
歷朝歷代的《天文志》,都是根據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每天觀測星象後,將觀測的結果詳細記錄下來,定期交國史館封存,可信度極高。這條記載是出現在國家正史當中,很難否定它的真實性,可是用現代科學又無法解釋。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於月亮的認識,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發現:
1. 月球自轉一週的時間正好和它公轉一週的時間相同,所以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向著地球。科學家發現,月球面對地球的一面是相當光滑的,而背面是粗糙的、密密麻麻的環形山。如果是自然形成的,應當正反兩面受到隕石撞擊的機率是一樣的,怎麼會有內外之分呢?
2. 一般天然衛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而月球軌道卻是圓形的。我們知道,只有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是圓的,那麼,月球是一顆人造星球?
3. 西元一九六九年,「阿波羅」13號宇宙飛船在進入月球軌道的時候,讓飛船的第三級火箭撞擊月球,放在月球表面的月震儀,震動時間持續了三個小時,這就像用錘子用力敲擊大鐘,振動持續很長時間才慢慢消失。這個持續振動的現象讓科學家不得不認為,月球內部可能是空心的。
4. 科學家分析宇航員帶回來的380公斤月球土壤樣品後,發現竟含有純鐵和純鈦,這是自然界不會有的純金屬礦。這些研究的發現,竟然意外的呼應了《天呎》古籍裏「月球人」所說的,月球是由七種金屬合成的球體。
5. 一九七零年七月號《旅伴》雜誌上刊登了前蘇聯科學家瓦欣和謝爾巴科夫提出月球起源的「巨型宇宙飛船」說,認為月球是一個受智慧生命控制的天體,並將月球改造為中空的宇宙飛船。
從古籍中的記載到現代科學的發現,都在不斷證實月亮的神奇,一個又一個新的發現刷新著人類對於宇宙、天體的認知,難道月亮是人造的嗎?
結語
勇於面對現實的科學家們,對於以進化論、無神論學說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現代科學,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衝擊,美國航天計劃的開拓者羅伯特・賈斯特羅曾有一句名言:「當科學家登上一座高山後,卻發現神學家早就坐在那裏了!」
月亮的「超常」就是打開人類認知宇宙時空奧祕的一扇窗戶,造物主的智慧之光,終將照耀人間。
在「月光如水水如天」的中秋之夜,面對一輪皓月,人們是否對宇宙與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關聯文章】
中秋話月
【延伸閲讀・專輯】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傳統故事廣播
以史為鑑
漫話二十四節氣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9/1/中秋話月-從古籍中記載看月亮的「超常」-43024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10/3/【神傳文化】月到中秋分外明-209593.html
(本文主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