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王明君尊師重道  傳統美德代代相傳

聖王明君尊師重道 傳統美德代代相傳

文/智真(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韓愈的《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倫理道德、知識、價值觀念的傳授者,教導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是道德的表率。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禮記・學記》中說:「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維護師道尊嚴,不僅要求學生的言行舉止表現出對老師的尊敬和禮貌,更要從內心裏敬重老師,並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

古人尊師敬師的例子很多,以下說說幾個例子。

尹喜拜師老子

尹喜是西周時的一位賢大夫,自幼喜好古籍,精通曆法,善觀天文,能知前古而見未來。

一天,他仰觀乾象,見東方有紫氣相連,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於是呈請任命為函谷關令。在關上他叮囑守關士卒:「數日之內將有大聖人路經此關,汝等見有形貌脫俗之人要立即稟報。」同時派人灑掃道路,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幾天後,尹喜聞報有位白髮老翁道骨仙貌,駕青牛之車欲出關,立即趕來迎接,在牛車數丈前跪拜道:「關令尹喜叩見聖人!」老翁說:「吾乃一介布衣,如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尹喜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誠望聖人賜教。」老翁道:「汝何以知之?」

尹喜道:「吾好觀天文,略知變化。去冬十月,天聖星西行過昴;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紫氣浩蕩,長達三萬里,知來者至聖至尊絕非一般之神;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聖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今觀聖人神姿迥絕,望指點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盡。」

老翁見其求道至誠,心慈人善,笑答道:「汝知老夫,老夫亦知汝,當得度汝也。」尹喜非常高興,叩頭問道:「敢問大聖人姓名?」老翁道:「吾姓字渺渺,非可盡說,今姓李,字伯陽,號老聃。」尹喜聽說是老子,焚香叩頭,恭敬地拜其為師。

老子把自己關於道德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寫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授與尹喜。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虔心修行,弘揚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後來修成大道,被稱為尹真人。

守關的尹喜發現東方出現一片紫氣,推測將有聖人到來。不久,騎著牛的老子果然出現了,並應尹喜的請求,寫下《道德經》後才離開。(明 張路畫老子騎牛,台北故宮博物院)

孔子學生視師志為己志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滿天下,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他對學生言傳身教,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

他的學生們衷心地尊敬老師,以對父親之禮對待孔子,視師志為己志,實踐和傳播道義,把行義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如:顏回「安貧樂道」,修身和嚴格遵守禮儀,老師怎麼說就怎麼做;宓子賤「鳴琴而治」,以禮樂之道施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德入民心;子夏整理書籍,從事教育,善化民眾,並培育出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材。

孔子的學生們跟隨他不辭辛苦地周遊列國弘道,當有人誹謗孔子時,他們站出來為老師辯護,捍衛老師的高尚人格,如:子貢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子路追隨、保衛老師,忠心耿耿。

他們對老師的崇敬正如曾參所說:老師的盛德好像純潔的江水沖洗過,又像秋天的陽光照耀過,還像廣闊無邊的天地一樣聖潔。

曾參繼承、弘揚了孔子的學說,他堅定不移地推行仁政,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見《論語・泰伯》)

大意是,讀書人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維護正義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遙遠嗎?

唐太宗教子尊師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位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之人,如:李綱、張玄素、魏徵、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唐太宗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台北故宮博物院)

有一次,李綱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時皇宮內制度森嚴,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子迎接老師。

還有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對老師王圭不尊敬,他當著王圭面批評李泰說:「以後你每次見到老師,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李泰見到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詔說:「朕比尋討經史,明王聖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黃帝學太顛,顓頊學綠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五學虢叔,……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他一方面強調尊師重教,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遇,並教誡皇子們見師如見父;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對皇子的過失極言切諫。每位老師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

九皇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他更加嚴格要求,李治每次聽了父親和老師的教導,都是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後感激賜教,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誌不忘」。

結語

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貴道的精神,被後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後漢書・孔僖傳》有云:「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尊師重道是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敬師德、學師德和永銘師恩,古往今來,代代相傳。

【關聯文章】
德行典範

【延伸閲讀】
中華傳統美德之忠孝節義(一)— 忠字篇
岳飛以詩言志:忠的境界 至真至善(一)
水的德行與智慧

【延伸閲讀專輯】
兒童教育
珍惜人生
道德傳家

明慧網原文:
尊師重道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9/5/13/200767.html

(本文主圖説明:《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十月 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