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浩然的文天祥(一)千古名篇《過零丁洋》賞析

正氣浩然的文天祥(一)千古名篇《過零丁洋》賞析

文/ 慧淳整理(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編輯)

從西元一二三五年至一二七九年,南宋與蒙古汗國抗衡了四十多年,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壯烈的民族存亡抗擊戰爭相始終。他在獄中寫下了擲地有聲、流傳千古的鏗鏘之作《正氣歌》。而另一名篇《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在後人心中豎起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浩然正氣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青史中名留千古。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被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一二三六年至一二八三年),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一二五六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自號文山,又號浮休道人。

文天祥是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

文天祥。清·葉衍蘭繪。(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狀元及第

十八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寶祐四年(一二五六年)二十歲時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宋理宗親拔為第一名(狀元)。

當時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大意是說,這份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鑒,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

因為試卷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後,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文天祥後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

興師救亡

宋恭帝德佑元年(一二七五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財作軍費,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抗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

他後來被朝廷任命出使元軍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慨然表示抗戰到底,遂被扣留,後在鎮江虎口脫險。

最後不幸於祥興(南宋最後一個年號)元年(一二七八年)戰敗被擒,被元軍囚於大都(今北京)。忽必烈親往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十九年十二月初九(一二八三年一月九日)被押解到刑場,他向南宋首都臨安方向跪拜,從容就義,享年四十七歲。

行刑後不久,有使者前來傳令停止行刑,但到達時文天祥已經死了。

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屍時,在其衣帶中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他慷慨就義的精神至今仍然被人們傳頌。

詩二首賞析

一、金陵驛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解析】

離宮:金陵是六朝故都,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五月,宋高宗曾在此建有行宮。

山河風景原無異:《世說新語》中記載,東晉時,一些士大夫曾在建康新亭宴會,周顗嘆道「風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異。」

城郭人民半已非:《搜神後記》中記載,漢代道士丁令威成仙後,化鶴歸來,在空中對人說出「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猶是人民非。」

滿地蘆花:暗示作者到達和離開的時間在夏秋之際。

舊家燕子:用劉禹錫《金陵五題・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句意。

化作句:相傳古代蜀王杜宇,自以為德薄,禪國於人而亡去,後化為啼血的杜鵑鳥。

金陵城地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譯文】

離宮已漸漸隱沒在一片夕陽殘照和荒草淒迷之中,天邊的孤雲隨風飄盪,漫無止所。眼前的山河風景依舊,城中的人民卻飽受凌虐,面目全非。蘆花遍地,秋風蕭瑟,連舊時的燕子,也失去了棲身之所。如今自己告別了江南故鄉,既無生還之望,但願死後,能化作啼血的杜鵑,魂歸本土。

【背景】

南宋德祜元年(一二七五年),元軍水陸並進,大舉南侵。文天祥在江西奉詔起兵,先後與元軍多次激戰於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地。最後不幸於祥興元年(一二七八年)兵敗海豐,在五坡嶺被俘。次年,被押解北上,途經金陵,在驛所作七律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人生之哀痛,莫過於國破家亡、生離死別。面對殘破的國土、飄零的身世,文天祥不勝黍離之悲、物故之哀,表現了一種國既不存、死又何惜的人生境界。「以詩言志」在中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文天祥觸景生情、妙用典故、飽含血淚,更使這首詩深沉悲壯,扣人心弦。

二、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起一經:指靠精通儒家經典出仕為官。文天祥於寶祐四年應試禮部,對策集英殿,以《御試策》被理宗擢為狀元。

四周星:四年,指一二七五年起兵,至一二七八年被俘,為時四年。

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縣,贛江十八灘之一,文天祥曾兵敗於此。

汗青:此指史冊。古代書寫用竹簡,書寫前,須用火炙烤竹板,使之表面出水,以便書寫和防蛀,故稱「汗青」。

【譯文】

自己由苦讀明經而入仕,以稀少的兵力和敵軍對抗,已經整整四年。南宋的江山被元軍打得支離破碎,宛如風中的飄絮,自己動蕩飄零,身世淒涼,恰似雨打的浮萍顛簸浮沉。以前曾兵敗惶恐灘頭,如今又被執於零丁洋裏孤苦伶仃。自古以來,有誰能免於最後的死亡?就讓我以死報國,留下這顆赤誠的忠心,永遠照亮著青史。

【背景】

祥興元年(一二七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嶺被元軍俘獲,他吞冰片意圖自殺殉國,但未果,隔年正月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又稱伶仃洋,在今廣東珠江口外)。元將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絕,但寫了此詩自明心志。

文天祥以極精煉的筆墨,概述自己困苦多厄的一生。詩的前三聯,極力渲染國破、家亡、兵敗、被俘的主要經歷。頸聯(第三聯,即五、六兩句)巧妙以地名抒寫感情,具體描述自己在抗元戰爭中的沉痛艱苦。尾聯(第四聯,即七、八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石破天驚,擲地錚然有聲,其高尚品格留芳千古。

寧死不降的文天祥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一二八三年一月九日)被殺,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軍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甚至連忽必烈大汗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還留下了《正氣歌》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演繹了捨生取義的悲壯一幕。

正是:
血淚詩章血寫成,
肝膽照徹九霄明。
萬般折磨能忍受,
一腔熱血見丹心。
錚錚鐵骨傲霜雪,
鏘鏘律句啟後生。
颯颯肅秋風格亮,
滾滾長江激後人。

(待續)

【關聯文章】

正氣浩然的文天祥(二)獄中遇高人 得道捨生死

(原文: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5/2/文史漫談-文天祥詩二首賞析-256247.html

(本文主圖來源:維基百科)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