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與岳飛的不解之緣
文/陽春(明慧之窗記者李蓮改寫)
八百七十三年前,岳飛被奸臣秦檜所害。岳飛精忠報國的事蹟與「還我河山」的浩然正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岳飛不僅忠義可嘉,而且在家對母盡孝,於軍中帶兵,嚴守「仁、信、智、勇、嚴」,因此博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美名。雖然岳飛被奸臣害死,但岳飛的風骨和忠誠卻世代為人所傳頌。
武漢與岳飛的歷史淵源
岳家軍於一一三四年(紹興四年)打到湖北,曾駐軍鄂州(今武昌),晉封「武昌縣開國子」。寫下了一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滿江紅 - 登黃鶴樓有感》
這首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宋詞,道出了岳飛對漢陽的眷戀之情。歷代武漢民眾對岳飛也素有深深的敬意和懷念。
岳飛一生有七年時間(公元一一三四年至一一四一年)屯兵武漢,武漢是岳家軍駐紮和北伐基地。岳飛從鄂州(今武昌)出發進行了四次北伐,因而與武漢結下了深厚的歷史淵源。
據考證,當年的帥府就設在武昌老城司門口,校場設在小東門沙湖畔,中軍營設在大東門曬湖旁,馬隊設在馬蹄營,水軍培訓及其基地則設在老城外的岳家嘴。
正是在武漢,他達到人生輝煌的頂峰──在這裏,他建功立業,憑藉襄鄧大捷以僅三十二歲之齡封侯(武昌郡開國侯)。
岳飛在第四次北伐取得朱仙鎮大捷之後,本可直搗金國黃龍府,卻被南宋皇帝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於紹興十一年黃曆十二月廿九(公元一一四二年一月二十七日)除夕之夜,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
淳熙五年(公元一一七八年),岳飛被追謚武穆,寧宗朝追封鄂王。岳飛的最高稱號為「宋岳鄂王」。八百七十餘年來,在武昌、漢陽留下了許多岳飛的遺址和傳說。如岳飛亭、岳松、岳梅及岳家嘴、岳飛街等地名,及大量與岳飛相關的民間傳說與故事。
岳飛銅像通高八米,重達十六噸,係青銅鑄造。岳飛扶鞍勒馬,神態英武,正氣凜然,目光如炬,似在遠眺故國大好河山。一塊長達二十五點六米的青石浮雕,再現了當年岳家軍馳騁沙場、大敗金兀術的歷史場景。浮雕上鐫刻有岳飛軍《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手跡。整座雕塑造型有力,線條流暢,強烈的震撼力呼之欲出。
總之,在中國人心目中,岳飛是「精忠報國」的象徵,而秦檜是「賣國求榮」的典型。
在那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亂世,出身寒門的岳飛以驅逐胡虜、救民水火、恢復舊山河為己任,其「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巨大勇氣,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高貴品格,以及忠貞不屈、壯懷激烈、心昭天日的民族氣節,在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長河中書寫了一段浩氣忠魂的悲壯歷史。
據考證,現今遍布武漢三鎮的岳飛歷史遺蹟有:
岳武穆遺像亭
簡稱岳飛亭,位於黃鶴樓公園岳飛銅像之前。該亭於一九三七年抗戰期間建成,一九八一年重新修整。亭子坐北朝南,木石結構,六角攢尖,碧瓦蓋頂,古樸端莊。亭簷匾額「岳武穆遺像亭」,石柱上刻有對聯。
岳武穆遺像石碑供於亭中,上方豎刻「岳武穆王遺像」和張翼先所撰四言像贊詩的青石碑。亭子周邊現建有「精忠報國」石坊、「還我河山」石刻、岳飛銅雕塑像及大型青沙石浮雕等,共融一體,相映生輝。
忠烈廟
紹興十一年(西元一一四二年)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陷害致死。孝宗時為岳飛平反昭雪,下令恢復其官職,追謚「武穆」,以禮改葬;岳飛冤案昭雪後,鄂州人民首先請求為岳飛建廟。孝宗皇帝賜「忠烈廟」為額,並下聖旨撥四千貫建廟款,建立了岳王廟。這是宋孝宗皇帝詔令修建的全國第一座忠烈廟,當時同時御賜的還有一千畝香火田。
嘉泰四年(西元一二零四年)岳飛被追封為鄂王,忠烈廟改名為鄂王廟(俗稱岳廟),廟旁移植有岳飛生前栽植的松柏,被稱為岳柏、岳松。該廟不幸於咸豐初年毀於兵亂,遺存岳王廟也被拆除。
當時武昌修過兩座紀念岳飛的忠烈廟。湖北武昌秦檜夫婦跪像,位於武昌縣南大東門外岳飛廟內,宋乾道六年鐵鑄,綁跪屏下,相傳凡疾病者,以石擊為驗。武漢老百姓還把岳飛的一些事蹟,編成神話般的傳奇故事,彼此稱述,互相傳播。
兵藏閣
史載:紹興四年(西元一一三四年)春,金軍大舉南下,進犯中原。岳飛上書高宗皇帝趙構,建議出兵收復被金軍所佔的襄陽、信陽等六郡。是年五月,岳飛率軍進發荊湖,一舉收復中原。此後岳家軍班師鄂州(今武昌),並屯兵漢陽。
岳家軍愛民如父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因而深得民心,戰鬥力極強,故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他們深夜抵達漢陽時,生怕驚動了城中的百姓,帥府和兵寨均安紮於漢陽城外一片荒野之地。隨後,岳家軍在此地屯守並休整近十個月。
今漢陽攔江路西段與歸元寺路(翠微橫路)南端交會處,即是當年岳飛屯兵地,後人謂之兵藏閣。舊時,此地四週荒無人煙;「閣」中有池塘,嚴冬時塘面結滿冰凌,故後人還將兵藏閣諧稱冰塘角。
得得處
今歸元寺東南約四百米處,舊名「得得處」。「得得」係指駿馬奔騰的蹄聲,相傳「得得處」為岳飛當年馳馬夜歸之地。紹興五年(西元一一三五年)五月,岳飛奉命再度揮師北伐,進駐襄陽。離開漢陽之前,面對大好河山,聯想到歷經戰亂的國土和自己的壯志未酬,這位年輕的元帥不禁思緒萬千,心潮澎湃。回到軍帳之中,岳飛秉燭執筆,且吟且書:「經年塵土滿征衣,得得尋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催子灣的傳說
今五里墩街五麒裏社區北側,舊有一無名村灣,南宋以後稱作催子灣。關於此灣名的來歷,在漢陽民間代代相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岳飛屯兵漢陽時,一日散步到此,忽聞一老嫗哭聲,便循聲進屋,問其緣由,得知老嫗家境貧寒,守寡養大的兒子無錢娶妻,只得闖河南做買賣,去後生死未卜。岳飛有心幫助老嫗,便勸慰她說:「您莫要傷心。您的兒子歸來時若未賺到錢,就讓他到軍寨找我。」
數日後,老嫗之子歸來,兩手空空如也,他找到岳飛。岳飛送給他一包銀子,他在千恩萬謝的同時,告訴岳飛:他在河南時被金兵抓住,捆綁數日,險些丟了性命。岳飛聽罷,說道:「這條路你走得熟,眼下攻敵需要摸清敵情,你再為我去一趟如何?」老嫗之子當即應承。他帶著銀子回到家中,娶了媳婦,可就再也不想啟程去河南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嫗著急起來,頻頻催兒子上路。兒子被催急了,只得灑淚與母、妻作別。從此,他再也沒有回來,但他在臨死前托人捎回了河南金軍的情報,岳家軍靠此情報打了幾場大勝仗。
有了這樁傳說中的往事,這個無名小灣就有了正名──催子灣。
岳飛街
清末民初成街。西南起於黃興路,經車站路,東北與中山大道相接。舊時在法租界內,由法界當局命名霞飛將軍街或稱霞飛街(霞飛為法國征戰非洲、亞洲的名將),當時此街曾為法國兵營及工部局、巡捕房等駐地,戒備森嚴。抗戰勝利收回法租界後,因該地名有外來殖民的印記,遂改由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之名重新定名。
此外,在古老的荊楚大地也留下了不少岳飛的歷史遺蹟。如:湖北武穴岳家拳、岳飛學校、岳氏祠堂所在地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梅為岳飛兒子岳霆、岳震墓所在地;江西九江為岳飛母親姚大夫人墓、岳飛夫人李夫人墓所在地。
岳家拳
岳家拳流行於鄂東黃梅縣、廣濟縣和蘄春縣一帶,以黃梅、廣濟兩縣為主。據《黃梅縣誌》和《廣濟縣誌》記載,岳家拳在宋末元初傳入當地。相傳南宋名將岳飛被害後,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為避害躲於黃梅縣大河鎮的楊梅嶺(現名岳東灣和岳西灣),因岳飛被十八道金牌召回,就知凶多吉少,故把武穆遺書(也叫岳家拳譜)暗地交給岳震、岳霆,並讓他們在黃梅縣就地避難,勿隨之進京。岳家拳因此在黃梅縣流傳了下來。
結語
宋金交戰的烽火中,令金人聞風喪膽的大英雄岳飛,已逝去八百年有餘。岳飛這一生,不僅忠君報國,同時也從利國利民的角度出發,規諫皇帝——他憑藉過人的智慧和勇氣,真正完成了一位忠臣應盡的使命。
直至今日,金戈鐵馬的戰事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爲國盡忠的英雄依然被人追念傳頌。其忠耿之心、正義之音,天地神明可鑒。所以,不光是和岳飛有著深厚淵源的武漢人,後代帝王、臣民也都對岳飛懷著深深的敬意和懷念!
因爲,岳飛,早已是中華民族之魂。
(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9/29/文史漫談-岳飛與武漢(上)-247171.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10/1/文史漫談-岳飛與武漢(下)-247314.html)
(本文主圖説明:岳飛銅雕塑像,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