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神傳文化中的樂舞(下)
【明慧之窗記者方睛綜合報導】談起「舞」,必然離不開「樂」。「樂」與「舞」的融合表現,從樂曲旋律涓流而出再透過肢體的延伸、旋轉、跳躍、翻騰的展現,舞者臉部面容的變化、眼神的流轉,傳遞出的内涵超越語言與種族間的隔閡,體現出的不同民族精神層次的文化面貌,是神賜予人類最神奇美妙的禮物。
(接上文)
「樂」是神傳文化 為教化人心而誕生
其實「樂舞」所展現出的神跡,在歷史的發展中一直都存在著,只是越到後世,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不斷被慾望與執著所束縛,精神能量越來越退化,這種神跡的展現便越來越隱蔽,不再像遠古時表現得那麼直接與強烈。但,只要用心去發掘,還是能感應到那隱藏在「樂」背後深處的遠古神力……
在東方傳說中,人類文明之始,神曾下世轉生為聖人,將智慧帶給人類,傳授給人類文化,保護人類走過蠻荒進入文明。「樂」就這樣產生了,高深莫測的中華文明也是這樣產生的,所以被稱為神傳文化。
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等等,都是神下世的聖人,他們曾以半人半神的狀態存在,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神跡,給中華民族留下高深莫測的智慧。
「樂」對人心的教化作用從它誕生的那一刻就具備了,在歷史的發展中也一直延續著這個作用,聆聽高雅的音樂,可以使人內心平和、安撫人心;可以提升氣質,使人變得優雅;可以歸正道德,端正人的品行。只是越到近代表現得越隱蔽、微弱,反而娛樂起了主導作用,使「樂」的教化作用幾乎被破壞殆盡,慢慢成了敗壞人心道德、放縱情慾的工具。
中華文化中極其重視禮樂教化,是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共匪亂華之前,幾千年來,不管朝代如何輪換,風雲如何突變,禮樂治世的地位從沒有人撼動過。可見禮樂對人心的教化力量,以及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樂」是傳播信息與政令推行的工具
早期的「樂」除了教化人心、歸正萬物秩序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信息傳播與政令推行的工具。
古話說:「四門貼告示,總有不識字的」,文字雖然在黃帝時就已經有了,但是,直到春秋時期,建立民間私學以前,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識字,士以下的普通百姓是不能讀書識字的。商朝更是如此,連一般的貴族都不會識字,僅有極少數與文字打交道的史官、巫覡或高級的貴族才能識字,普通百姓根本接觸不到文字。文字傳播信息、發布政令,那是文字在民間普及以後的事了。比如舜在位時,曾將五種刑法以圖畫畫在日用器物上,用來傳播法律,是傳播的一種方式,但也不是最主要方式。那時,「樂」才是傳播信息、推行教化的一個主要方式,這是「樂」早期發展出來的一個重要作用。
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君王經常會派人到民間去採集民樂,稱之為「採風」。《詩經》中的《國風》就是從民間採集來的,「採風」一詞也是由此而來。漢朝樂府也是如此,君王派人深入民間,「採風」的目地,不是為了娛樂,主要是用來了解民風民俗的變遷、傾聽百姓的心聲、了解百姓的生活與民間疾苦,以對照發現自己施政的得失。[20]
「樂」是君王向天下發布推行教化,以及了解社會風氣、傾聽民聲的重要渠道。君王將對天下的教化譜成樂舞,然後推行傳播於天下,天下百姓在載歌載舞間同化君王的教化,潤物無聲。
「樂」的征伐之用
兵法中,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指的是用謀略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如果連謀略都不屑使用,只以歌舞便令兵將解甲、遠夷臣服,這又是何等的境界?
據《尚書》記載:蚩尤被黃帝打敗斬殺後,其九黎部落的殘部發展出後來的三苗族,三苗民風剽悍、野蠻善戰、喜歡作亂、難以馴服,一直是當時社會頭痛的問題。舜帝時,三苗又不服統治而再次作亂,舜便派禹帶兵征伐。討伐一個月後,仍無法征服三苗族,於是,禹便聽從伯益的建議,停用武力,班師還朝。
退兵回來後,舜帝大力施行教化,在皇宮的東西兩階之間,令人手執羽毛、盾牌,大演樂舞,以示天下。很快的,樂舞的教化也在三苗族裡傳播開了。七十天後,三苗被感化,前來歸順,表示臣服。[21]
周武王「歌舞以凌殷人」大敗商紂
在《華陽國志》與《白虎通》中也有記載:武王伐紂決戰朝歌之野時,僅率兵車三百乘,士卒四萬五千人,衝鋒三千人。而紂王的軍隊是七十萬人,眾寡懸殊。就在兩軍交鋒之時,鼓聲震天,武王軍隊踩著鼓點的節奏,歌舞大作,前頭唱歌后面跳舞,迎向紂王大軍,「歌舞以凌殷人」。
商朝大軍面臨如此陣容,臨陣倒戈,帶領武王軍隊進攻朝歌,使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擊敗了強大的商朝,成為天下共主[22]。
歌舞能屈人之兵,古人在殘酷的戰爭之中,在衝鋒陷陣之時,亦能歌舞而戰,這在今天看來,是何等的浪漫情懷。
早期樂舞之所以具備如此大的能量,能直接通神,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時人類思想純淨,心誠意善,沒有甚麼慾望和執著,單純而簡單,所以能將「樂」的能量發揮到極致。
「樂」淪為娛樂 巫風漸起神力式微
《尚書﹒伊訓》中記載:伊尹訓導太甲說:先王商湯曾警戒官員「敢有一天到晚在宮中跳舞、在室內縱情歌唱的,叫作巫風……國君沾染了巫風,國家必亡。」[23]。
說明早期的「樂」已由教化百姓、感天通神等功用,慢慢演變出供人娛樂享受等功用,當「樂」完全淪為人類縱情娛樂的工具時,就會形成一種邪淫的風氣,這個風氣被稱為「巫風」,它敗壞了國家風氣,墮落了社會道德。
《管子﹒輕重甲》載:「從前夏桀時,宮中養有女樂三萬人,每天清晨高歌於端門,舞樂之聲,大路上都聽得見,她們無不穿著奢華的衣服。」[24]可見,在夏朝末期「巫風」就已經興起了。當樂舞墮落成給人類縱情享樂的工具時,它那通神的能力就在歷史中慢慢消失,其背後神奇的能量也越來越微弱。
君子以「樂」同化大道 小人用「樂」放縱私慾
《樂記》是中國現存最早、影響最大的音樂論著,收錄於《禮記》之中,成為儒家經典。
《樂記》中說:「樂的作用是用來歸正人心的[25],無論多麼隆重的樂,都不是為給人極盡聲情享受的;無論多麼盛大的食饗之禮,都不是給人窮盡味欲的。」
舉例來說:「演奏《清廟》之樂所用的瑟,上面是紅色絲弦,下邊是稀疏的孔,一個人唱,三個人和,其目的顯然不在於追求動聽,但是內涵深遠。」「又如大饗之禮,以水代替酒,盤子裏放的是生肉生魚,肉汁也不加任何調料,其目的顯然也不在於追求好吃,但意義重大。」
由此看來,古聖先王制禮作樂,其目地並不是要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享受,而是為了教化人民清心寡慾,回歸自然大道。[26]
「樂是讓人快樂的。但是君子獲得的快樂是因為用「樂」同化了大道,小人獲得的快樂是用樂來滿足了人欲。用天道來節制私慾,則會得到真正的快樂而不迷亂;放縱私慾而遠離天道,就會迷失心智而得不到真正的快樂。」[27]
以上是《樂記》中的論述,根據這個標準,現代人類所流行的音樂、舞蹈基本大都屬於「淫樂」的範圍,起敗壞社會道德的作用,所以神跡全無。
德不配「樂」 晉國大旱三年
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收錄《樂記》,但有微小差異,名為《樂書》。
《樂書》中還記載著這麼一個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一次,衛靈公到晉國去拜訪晉平公,晚上住在濮水邊的上等客舍中。半夜時分,衛靈公突然聽到彈琴的聲音,就問身邊的人有沒有聽到,身邊人都說甚麼也聽不到。於是,衛靈公便召來師涓說:「我聽到琴聲,但問身邊的人都說沒有聽到,這看來,好像是鬼神的聲音,我將聽到的聲音向你講述一遍,你記下來。」
衛靈公一邊敘述,師涓一邊拿著琴按照衛靈公的描述記錄,到了天亮後才記錄完畢。記錄完畢後,師涓又練習了一天,練習好了,他們才一起去晉國見晉平公。
到了晉國,晉平公設酒宴款待他們。酒喝得正歡暢時,衛靈公便請求把路上聽來的曲子彈給晉平公聽,以助興。晉平公很高興,就令師涓坐在師曠的身邊彈奏。師涓是衛靈公的樂師,而師曠是晉平公的樂師。師涓的曲子還沒彈完,師曠便趕緊制止他說:「這是亡國的聲音啊,不能再彈了!」
晉平公就問師曠為甚麼這麼說。師曠說:「這首琴曲是師延從前為商紂王創作的,武王伐紂後,師延逃到東邊,最後跳進了濮水之中,這首曲子肯定是從濮水上聽來的,誰先聽到這琴曲國家就會衰敗。」但晉平公不在乎,還是讓師涓將它彈完了。
聽完後,晉平公意猶未盡,便問師曠:「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比這曲子更悲傷的音樂了吧?」師曠說:「有」。晉平公問師曠:「能不能彈奏出來聽聽。」師曠說:「您的德行不夠,不可以聽這曲子。」晉平公還是堅持讓師曠彈奏,師曠沒辦法就彈了起來。
剛彈奏完一段後,就有16隻仙鶴從天邊飛來,聚集在廊門前;再彈第二段時,這些仙鶴就伸長脖子鳴叫起來,還拍著翅膀隨著琴聲起舞。
平公大喜,起身為師曠祝酒,然後又問師曠:「應該沒有比剛才這曲子更悲傷的音樂了吧?」師曠說:「有,過去黃帝召集鬼神時彈奏的曲子《清角》,比這更悲傷,但您的德行太薄,不配聽到此曲,否則將會引來敗亡的災禍。」
晉平公說:「我這一大把年紀了,還在乎敗亡嗎?我就喜好音樂,但願能夠聽到它。」師曠沒有辦法,就再次彈奏起來。彈完第一段,就有白雲從西北方的天空中湧起;再彈第二段時,狂風暴雨便鋪天蓋地而來,將廊上的瓦片都刮飛了,左右的人都嚇得四散奔逃,平公也害怕得趴在廊屋中。接著,晉國便大旱了三年,寸草不生。
《王子年拾遺記》中還記載了師延的故事:師延是商朝的樂師,但此人神秘莫測,沒有人了解他。他當過黃帝時的樂官,也在夏朝做過樂官,能從各國的樂聲中預測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
夏朝末年時,他預測到夏朝要滅亡,商朝要興盛,就抱著樂器投奔商湯。然而到紂王時,因紂王沉淫聲色,便將師延囚禁在陰宮中,準備動用炮烙之刑。師延在陰宮中彈奏起高雅的音樂,看守的獄卒便厭煩地說:「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老調子,不是我們這樣的人喜歡聽的。」於是,師延又彈奏起淫迷的音樂,表現長夜的歡娛,看守們都聽得心神蕩漾,迷失了心智,師延便乘機逃了出來。
在逃亡的途中,師延聽說周武王要出兵伐紂,於是他在渡濮水的時候沉到水中去了。[28]
樂舞發展千年 匯流成中國古典舞
中華樂舞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其舞蹈部份最終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歷史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經過了五千多年的發展與錘煉,已發展成為一套極為完美的舞蹈體系,是其它人類舞蹈所不可超越的。它融合了中華幾千年發展歷程中的宮廷舞蹈、民間舞蹈、戲劇、雜技、武術等元素,歷經各朝文化的淬煉與沉澱,而不斷豐富完善,才成就今天的樣子。
除上古樂舞以外,中國古典舞在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發展過程中,都留下過許多絕世經典。如《盤鼓舞》、《白纻舞》、《劍器舞》、《柘枝舞》、《胡旋舞》、《胡騰舞》、《春鶯囀》、《綠腰》、《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舞》、《十六天魔舞》、《觀音舞》等等,令人嘆為觀止。
但如此神奇完美的中國古典舞,在現代中國卻被破壞得面目皆非,不倫不類。
如今在中國大陸根本看不到正宗的中國古典舞,中共破壞了中國古典舞歷經幾千年所形成的這套完美體系,混雜了芭蕾舞、現代舞、爵士舞等等外來元素的污染,變得混雜而變異,完全失去了中國古典舞高雅、純正而平和的格調,讓人無法獲得純正中華文化之美的享受。
神韻藝術演繹中國古典舞 玄妙仙境舞台再現
當今人類世界,唯有神韻藝術團繼承了最純正的中國古典舞。她是中國古典舞在當今唯一的正統繼承者與集大成者。所以若想欣賞最純正而無污染的中國古典舞表演,那就去看神韻藝術團的巡迴演出。
神韻藝術團於二零零六年在紐約成立,其宗旨是復興真正的傳統文化,復興純正的中國古典舞。在十六年間,神韻藝術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人們對於中國傳統藝術有了嶄新的認知。神韻的表演,給人所帶來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甚至在欣賞完演出的數天之內,眼前仍是神韻舞蹈演員的形像,耳畔仍迴響著那完美而純淨的天籟高音,使人不免產生錯覺,猶如身在人間而神遊仙境。
神韻藝術團的純正演出,讓我找到了遺失數千年的神的蹤跡:
那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的純正漢服;那失傳的古美聲唱法,以身體特殊的共振所發出的完美高音;那純正傳神的中國古典舞身法、身韻;那讓人身臨其境、全球獨創的三維動態天幕與舞蹈完美的結合,將舞蹈演員、觀眾、三維仙境合而為一,令人忘卻身在何處;將人間這個大舞台濃縮在這小舞台上的跨時空演繹,中華五千年的純正神傳文化,讓人不知今夕何夕……
神韻藝術團引起世界的矚目,成為世界第一秀。每年都會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足跡幾乎踏遍世界各大國家的最高檔劇院,除中國大陸以外。因為中共的妒忌與恐懼,使得神韻藝術團至今仍無法踏足中國古典舞的發源地,這確實令人不解與遺憾。
神韻充滿奇蹟的演出讓人深深震撼而折服,只有自己親自去看過、親身體驗過,見證了真正中華神傳文化的玄妙與神奇,才能真正明白。
(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7/7/10/神傳文化中的樂舞(上)-35060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7/7/11/神傳文化中的樂舞(中)-350907.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7/7/12/神傳文化中的樂舞(下)-350906.html)
注:
[20]《春秋公羊傳》:「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間求詩。」「故王者不出戶牖,盡知天下所苦。」《漢書﹒藝文志》:「古有採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21]《尚書﹒大禹謨》:三旬,苗民逆命……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22]《華陽國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白虎通﹒禮樂》記載:「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後,民人大喜」
[23]《尚書﹒伊訓》:「制《官刑》,儆於有位。曰:敢有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
[24]《管子﹒輕重甲》:「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晨噪於端門,樂聞於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
[25]《樂記》:致樂以治心
[26]《樂記》: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27]《《樂記》: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28]《王子年拾遺記》(《太平廣記》引)
(本文主圖來源: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