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註冊
捐助
文化長廊
【正史嘉言】視民如子:積德行義 安邦強國
歷史留下許多名言金句,也流傳許多前人事蹟和這些名句相呼應。比如為何要視民如子?有哪些君王已經做到?為何要重視人民的苦樂?有哪些君王在治國理念中落實?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借鑑古人智慧,或可成就更好的今天。
【正史嘉言】履行正道:憂勞興國 豫逸亡身
東晉名臣陶侃被稱為「運甓翁」,清朝名臣左宗棠以節儉著稱,這些歷史名人要留給我們的人生智慧是甚麼呢?為何有人在中秋觀賞錢塘大潮時送命,他們又是怎樣的人?看看古人的這些故事和名言,我們可能會更知道如何趨吉避凶。
【聽文章】有罪無罪? 黃帝時期的終審法官「獬豸」
傳說在「三皇五帝」的黃帝時期,神仙贈送給黃帝一隻叫做「廌」的神獸,又稱「獬豸」。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牠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牴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
【正史嘉言】立人之道:人心所歸 惟道與義
楊翥為何說「讓他三尺又何妨」,忍讓真的會吃虧嗎?現在人重利輕義,孟子為甚麼反向提倡仁義治國?周公為何握髮吐哺,求賢若渴?他們想留給我們怎樣的人生智慧?或許他們重視的是生命的永恆,而我們看到卻是眼前的利益。一起來看《二十四史》中摘錄的勸善名句。
月出皎兮 ── 中秋話「月」
每逢中秋來臨,皓月當空,萬里共皎潔,此時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歷久不衰的話題。讓我們在中秋月下品味古詩的意境,看看哪位詩人筆下的月亮,最能讓您感佩共鳴、回歸心靈的故鄉?
【正史嘉言】德智兼備:博學而篤志 仁在其中
有人認為名利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目標,但也有人認為成為一個道德高尚、博學多聞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東漢的張衡就是淡泊名利而名垂青史的人。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可說操之在己,而借鑑古人留下的名句警言,堅定自己的志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一起來看《二十四史》中的三則摘錄。
【正史嘉言】欲不可縱:清心寡欲 防患未然
唐太宗、清康熙帝都是千古一帝,在歷史上各寫下了輝煌篇章。康熙自奉甚儉,節儉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而他獨有的養生之道讓他成了少見的長壽皇帝。唐太宗的不世成就,他自結成功的要素有五個,那和一般人有甚麼不同之處呢?一起來看。
巧奪天工!兩千年歷史的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國
先秦時期,成都平原曾是一片水旱災害橫行的蠻荒之地。直到都江堰(本文主圖)建成,成都平原才實現了旱澇保收,成為「天府之國」。故有諺語:「先有都江堰,後有天府之國」。一起來看都江堰的絕妙神奇之處。
杜子春敗家卻有緣修道 千錘百煉功虧一簣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每個人都想做神仙,可神仙真的那麼好當嗎?自古成仙得道者的背後都有著剜心透骨的修道歷程,《太平廣記》便記載著這樣一個杜子春的修道故事......
【正史嘉言】以史為鑑:迷途知返 居安思危
中華文明經歷幾千年,先人們記錄了文明發展中的對錯,爲後世留下了他們的經驗及爲人處世之道,讓後人有了借鑑及判斷能力,這就是以史為鑑的價值。《二十四史》中就收錄了許多古人智慧的結晶,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學習。一起來看以下四則摘錄。
← 上一頁
頁 17 / 35
下一頁 →
最新發佈
羅馬迎真善忍美展 觀眾:精神內涵極具價值
紀念「四・二五」26週年 英國政要致信支持
紀念「四・二五」:從林沖誤闖白虎堂說起
天津法輪功學員孔凡衛被枉判七年半 多人遭綁架
往日回憶:勞教所警察尋找《轉法輪》
熱搜文章
最新
長熱
Instagram 畫廊
Toggle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