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字的教子經典──諸葛亮《戒子書》
文/若水(明慧之窗記者夏之雨編輯)
諸葛亮是中國家喻戶曉的著名歷史人物,以智慧和德行著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因其精闢的修身養性和治學做人的道理而流傳千古,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誡子書》只有89個字,字字珠璣,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君子),要以內心的平靜來修養身心,以節儉的生活方式來培養高尚的品德。一個人若想確立崇高的志向,必須保持淡泊的心境;若想達成遠大的目標,必須保持寧靜專注的心態。
諸葛亮在《誡子書》開篇,強調了淡泊寧靜是修身養性的重要原則,以及立志和實現目標的兩個必要條件:心靈的純淨和精神的專注。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第二部分大意是 :學習必須靜心,才幹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堅定的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懶惰懈怠不能振作精神、勤奮上進,急躁衝動不能陶冶品性。這幾句強調了學習的重要和立志在學習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同時也強調了學習的態度:必須靜下心來,不散漫、不急躁。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第三部分是告誡子女不要虛度光陰,否則後悔莫及。大意是:年華隨同時光飛逝,意志隨著歲月而消去,最終枯敗零落,多不接觸世事,悲守在窮困的陋室,那時再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諸葛亮的《誡子書》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將個人品德修養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對後代子孫的品德培養和學習態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幾千年來備受推崇,成為傳世家訓,流芳千古。
諸葛亮一生為官清廉,生活節儉,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典範。他臨終前曾向蜀後主表示,自己家中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已足夠供子孫衣食無憂,死後不希望家中有多餘的錢財。諸葛亮的高尚人品與智慧,足以為後世表帥。
【關聯文章】
兒童教育
【延伸閱讀】
【聽文章】給他錢財不如教育賢能 古人教子有方故事三則
水的德行與智慧
開卷有益:古代賢母的教子故事
《轉法輪》一本奇書改變上億人的命運
謙虛是人生的一盞明燈
康熙的為人處世之道
明慧網原文:
https://qikan.minghui.org/mhqkpage/qikanimage/2025/11/02/jzz-v60-read-single.pdf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