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理論理性」的歷史命運(上)

文/中國大陸來稿(明慧之窗記者夏之雨編輯)

筆者曾自詡為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中的一員。這並不是自誇,大部分是真實的:

第一,中國第一批恢復高考就進入大學深造,那個時候簡直就像中舉一樣轟動,整個縣就那麼幾個人考上大學,身上籠罩著一輪榮耀的光環,誰都羨慕。

第二,念碩士研究生的大學和系所是中國最有名的大學、最著名的系所之一。而且這個系所的哲學家有著對中國現實哲學理論陳規的犀利鋒芒。這都是中共壓力下難得的寶貴品質,這一點在中國哲學系所中也是獨樹一幟的。

第三,筆者的專業導師是所學專業中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不說數一數二,也是名列前茅。

第四,在當年十幾個碩士考生中,筆試成績排名第一,經過三年的學習,同科系的同行們認為筆者得到了真傳。

第五,心中也有一個追求的目標,一輩子只做自己的學問;絕不人云亦云,絕不做官方哲學和政治需要的僕從,也絕不為商人服務;甚至公共知識分子,筆者都不放在眼裏,覺得迎合公眾和真理不沾邊。只做一個良心知識份子,做客觀、高尚的、純粹真理的學問。

這種內在的驕傲只跟自己心中的目標比,不會去跟社會上的東西去比。看上去超脫凡俗,不實用,不功利,不勢利,不為任何世俗勢力和世俗動機左右。然而,儘管曾自詡為「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但在筆者走入法輪大法的修煉后,反思其背後的文化內涵,發現了弊端所在。

一、「理論理性」在西方文化中的角色

與公共生活相脫離,不入流,不入任何群體,只做自己的學問,做學問無門無派,獨立於各個學術團體和勢力,獨立鑽研,獨立思考,這是西方「理論理性」的特殊氣質。

因為沒有參與的想法,不被各種社會潮流,利益所左右,給別人的印象大體上也是如此,除了學問之外的一切都不會認真參與,但是以真、善、忍的標準衡量,就能發現問題所在。

1. 崇尚自我 越來越自以為是

學術獨立,這是從學術方面來看的,但是深入挖掘,筆者發現,其實學術獨立也好,人格獨立也好,都是非常執著「自己」,只不過這個自己並不是「名、利、情」的「小我」,而是「大我」,所以其實未見得能夠脫離名、利、情。

這個「大我」就叫做「理論理性」。就是整個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這個傳統以完整真實的認識人類理性為追求的目標。追求人類的「理論理性」成了西方很多哲學家的生活方式。

這個傳統從柏拉圖開始,貫穿了整個歐洲大陸兩千多年思想的歷史。歐洲真正有神輔導的文化從信仰上帝的猶太教開始,然後由基督教延續。在這個主流的宗教之外,最主要的思潮就是歐洲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根據筆者目前的理解,這個傳統和中國的儒家傳統非常不同。

儒家傳統是實踐的,重視道德修為,甚至一言一行都是有標準的,甚至有更高更高的標準。做正人君子是中國人終生不忘的追求。中國的仁人志士大都從儒家傳統產生。至少筆者到目前仍認為,歐洲的理性主義者沒有那麼強大的實踐動機,但是卻有代表真理的自以為是。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來,歐洲的理性主義者從未放棄對真理的追求。所以歐洲始終存在著信仰和哲學之間的張力。崇尚邏輯和理性構成了西方理性主義的基本目標,除了中世紀有短暫的哲學和基督教信仰的合流,人文傳統長期獨立於信仰之外延續。

2. 否定古希臘哲學 背離神

現代的歐洲哲學和古希臘的哲學又有不同。古希臘賦予哲學一詞「愛智慧」的含義。古希臘人認為人沒有智慧,只有神才有智慧。哲學充其量只能愛智慧,自身並不就是智慧。所以哲學家還是以認識神作為目標,哲學的地位遠不及神學。

所以馬克思污衊傳統哲學是神學的婢女。要反神、反道德,需要把傳統理性主義的目標反過來,就需要挑撥神學與哲學的關係。一些別有用心的哲學家一般都想要否定哲學與神學和宗教的關係。

現代西方哲學開始於歐洲啟蒙運動。啟蒙運動與傳統的立場慢慢顯現出強烈地背離甚至背叛。我們可以把歐洲思想史上的兩部同名的著作做一類比。

聖奧古斯汀肖像,作於十七世紀。(公有領域)

中世紀的聖奧古斯汀寫過一本《懺悔錄》,內容是放棄情慾,追隨上帝的精神歷程,充滿對信仰的崇尚和對神的感恩。而啟蒙運動的先驅盧梭也寫了一本《懺悔錄》,對世俗的情愛極力粉飾與推崇。從盧梭到羅素,對婚姻不嚴肅,為了性愛傷害家庭,傷害後代,放棄對女方的責任,放任對女方造成傷害而不顧。這種對性愛的追求,其實就是宗教反對的邪淫,邪淫破壞了神給人留下的戒律。

3. 否定人的神性,美其名曰解放

盧梭和羅素之類的啟蒙運動的先行者,在理性言辭包裝下,在美好而高尚的辭藻背後,在專注情愛的情緒體驗中,迷惑了道德情感脆弱的人。這裏僅僅是一個例子,表明啟蒙運動的追求,整個與傳統是反過來的。所謂人性的啟蒙是放棄了人自身的神性為代價而發起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為這種思想解放運動奠定基礎的就是歐洲出現了以理論理性為大的哲學傳統。不僅如此,世俗的文學藝術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加速了整個歐洲文明的所謂的「理性化過程」,這個過程的核心是脫離宗教對人的精神和行為的約束,走向情慾的放縱,直至發展到今天的濫情,很多人還以為這是發揚人性的自由。

從笛卡爾到康德這段「理性主義」的發展中,康德認為一切價值和真理都要放在理性的天平上重新考量。這種理性主義何等地自負,何等地狂妄!然而這種嚴肅的哲學外表卻吸引了很多追求嚴肅思想和客觀真理的人。這種理性的自負甚至狂妄,注定是要失敗的。

因為沒有神輔導的文明,無論假以甚麼偉大的稱號,都是根基淺薄的。康德把理論理性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埋下了後來哲學家理性的缺憾,走向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禍根。

在康德之前,如果說理性存在先天不足,大家都覺得是自然的,因為人性中有神性,社會會回到宗教的基點去認識真理。可是在康德之後,這就不行了,人類理性再也回不到宗教了,整個歐洲文明失去了對人的神性的認同感,人本主義走向了間隔神,甚至反神。

4. 在人類信仰科學而不信仰神的路上推波助瀾

現代的思想對神采取了存而不論的普遍立場。為甚麼存而不論呢?因為啟蒙運動的發展否定了人可以認識神。人不能認識神,怎麼有理由聽神的話呢?沒有了對神的信仰也就沒有了支撐道德的理由,整個歐洲的人本主義走到了人類無限放縱自己的道路上。

實證科學的發展加速了這種進展。人類不能認識神,但是卻可以認識物質世界。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突飛猛進,現代技術的發展花樣翻新,人類真正信仰的不再是神,而是科學!

5. 背離神 使人愈發自負與傲慢

如果理性不能認識神,為甚麼不能讓人類變得更加謙卑呢?因為人類放棄了神,背離了神,反而助長了理論理性的傲慢。

在反神的文化中,理論理性成了平衡人類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因為人不可能沒有理性、沒有秩序地生活。人類要有理性、有秩序地生活就要有反思自己的能力,而這就是為甚麼理論理性在今天能夠是一種傲慢的力量的原因。

人類沒有了神的幫助,借助自己的能力去「合情合理」地生活,只能依靠理論理性的反思能力。這就是當今文化中理論理性起著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原因。其實在道德高尚的時期,人類只要按照神的教導行事就可以了,當人背離神,反對神的時候,人才需要更多的理性去反思,更多的法律去管制。

個人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人按照神的要求生活他一定是自足的,但是如果人不按照神的要求去生活,生活中的衝突和矛盾才會變得尖銳甚至難以忍受。因為整個歐洲文明完成了所謂理性化的過程,理性、自負和傲慢是現代知識分子的一般特徵。

神傳文化的基點是神對人的憐憫與慈悲,神對人的好,立足點在於維護和提升人的道德。(神韻劇照,神韻官網)

和神傳文化比較,神傳文化的基點是神對人的憐憫與慈悲,神對人的好,立足點在於維護和提升人的道德。可是西方的理論理性不是這樣,理性作為人類生活的平衡力量,不再體現神對人的憐憫與慈悲,而是以所謂「公平公正」的面貌出現的一種世俗的力量,甚至是一種世俗的權力。

這種以「理性」名義的自負自我,充當著道德的道德、法律的法律,是一種替代了神,被人神化了的力量。這種自負與傲慢逐漸成了一種知識分子的榮耀,被整個社會所尊崇,這就是大學制度搶奪了神的話語權的真正原因。

知識分子生活在自己都難以察覺的自負與傲慢之中。在所謂做「最優秀知識分子」的這種追求中,就包含著這樣的文化因素。這種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先天的不足就是沒有在神的訓誡下生活,不知天高地厚。

(未完,待續)

【延伸閲讀專輯】
第一次巴黎公社與新古典主義美術
解讀文藝復興之後兩百年間的美術

【延伸閲讀】
【窗前馨語】無私善良才是永恆的存在
西工大的「才」與江澤民的「豺」
從韭菜到人礦
【聽文章】由《黑神話: 悟空》遊戲火爆想到的
中共仇恨美國 本性使然
【窗前馨語】無私善良才是永恆的存在
認清人類的共同敵人 選擇善良

《九評共產黨》在線閲讀收聽
「天安門自焚」真相
▌ 三退保平安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5/9/2/反思「理論理性」的歷史命運(上)-499053.html

(本文主圖説明:蘇格拉底雕像,公有領域)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