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之禮和夫婦之義(上)
文/予楠 (明慧之窗記者宋芙瑛編輯)
中共建政後,婚姻儀禮被「改造」的面目全非,除了在婚服上的改變,證婚人也從天、地、父母換成了「黨支部書記」,結婚的時間選在「五一」、「十一」這樣的中共節,「拜天地」變成了「向毛××像鞠躬」。而在中國古代,婚娶稱為「拜天地」。
說起「拜天地」,有著請天地為證的重大含義。古代的皇帝有到泰山祭天和拜地的活動,北京的天壇和地壇是明清皇帝祭天和拜地的地方。在中國古代,婚娶也要「拜天地」,以至於「拜天地」成為「婚禮」的常用說法。
婚禮為禮之本的來龍去脈
據《通典・禮典》記載,上古時期,伏羲制嫁娶之禮。到西周,《禮記》詳細地記述了婚姻禮儀,「天地合,而後萬物興焉。夫婚禮,萬世之始也。」天地相配合,萬物就產生了。男女行婚禮,則是子孫後代的開始。「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 婚禮是所有禮儀的基礎或根基。
古人認為,「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夫婦之義是父子之親、君臣有正確關係的基礎。因此從婚約到婚禮都相當鄭重。並說,「婚禮者,禮之本也。」婚禮是禮儀的根基。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單元,婚姻是家庭的開始,婚禮是家風家教的起點,也是男女雙方家庭建立新的姻親關係、形成新的親朋社會關係的起點。
早在二、三千年前西周周公制禮後,結婚就有了正式而鄭重的儀規,即「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彩:即男方通過媒人前往中意的女方家,徵求意見。
問名:即如果女方同意,媒人要代男方詢問未婚女子的生辰八字,詢問女子母親的姓氏,這是因為當時同姓不結婚。
納吉:至經過占卜未婚男女的生辰八字,如果相合,就可以定下婚姻。
納征:即男方送聘禮到女方家。
請期:男方占卜合適的結婚日期,並徵得女方的同意。
親迎:即男子親自去女方家迎娶。禮數是意義的外在體現。
日本皇室從訂婚到結婚,至今沿襲「納採之儀」、「告期之儀」、「拜謁之儀」、「朝見之儀」等一系列程序,其實也屬於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禮數。
「天作之合」的真正含義
現代人一提到「天作之合」,便以為是天意安排的「美滿婚姻」,而「美滿」一詞也被賦予了全新的現代含義,比如男女平等,有房有車,兩個獨立個體的聯結而非附屬關係,重視丁克自由,結束不幸福的婚姻不是失敗而是一種勇氣,等等。
而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將婚姻視為大事,視為穩定的情感支持、家庭血脈承傳、社會代際文化傳統傳承、增強社會穩定性和秩序感的根基。
「六禮」的具體禮節有繁有簡,但各朝各代基本上一直延續下來。其中,在成婚之際男女雙方第一個儀式,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就是「拜天地」:天地見證,夫婦二人從此相互講恩重義,共同面對婚姻中所出現的甜酸苦辣、富貴貧賤,攜手到老,至死忠貞。只有兌現承諾的男女,才能在姻緣中白首偕老,稱得起「天作之合」。為甚麼呢?
無緣不成姻。但緣分不一定都是善緣或惡緣。明末清初作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一六二四年)中講:「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幾時休。」沒有業力因果的人即便見了面也會視而不見、毫無感覺,而有業力因緣的人則無可避免地會相見、互動;因緣中不僅有相親相愛,報恩還債,也有冤冤相報。
姻緣即因緣,上天讓「冤家」在婚姻中化解因緣,此處才是「天作之合」的深層含義。
北宋劉庭式信守婚約
北宋時的齊地人劉庭式,為人正直,心胸坦蕩,信守承諾,表裏如一。他在青年時,經媒人撮合,與一同鄉女子達成婚約。準備過幾年送聘禮迎娶過門,結成百年夫妻。
後來劉庭式應試金榜題名,中了舉人,可恰在這時,他的未婚妻卻因為患病,兩眼都失明了,多方醫治無效,竟然成為一個盲女。女方是一個農耕之家,家裏很窮,又無權無勢,哪敢再提起女兒的婚事。那女子經常以淚洗面,悲嘆自己的命運不濟,已定下的婚約難保。
未過門妻子的身體變故當然也傳到劉庭式的耳朵裏。有人規勸他不要迎娶那農家盲女,以免誤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毀了自己的一生幸福。劉庭式笑著說:「我的心已經許配給她了。雖然她兩眼瞎了,怎能違背我當初的本心呢。」最後仍舊迎娶了盲女,並和她相扶相攙、相濡以沫,共同生活到白頭偕老,被人們傳為千古佳話,劉庭式也當然被人們奉為信守承諾、遵守婚約的楷模。
用「天作之合」的眼光看,劉庭式前世可能欠了那女子的恩情,這一世是來報恩的。他做到了,因此二人的「天作之合」也達成了圓滿的結局。
清代秦簪園成全他人婚約
清代江蘇嘉定秦簪園先生為舉人時,妻子病故,續娶一女。新婚之夜,女子悲啼不止。問其緣由,女子說:「我幼時許配鄰村李家的兒子,父母嫌李家貧窮,逼李家休婚,迫我改嫁。我思念自己身易二姓,有悖婦道,所以痛心悲傷。」
秦聽後悚然心驚,說:「怎不早說,差點讓我鑄成大錯!」於是他退出洞房,叫僕人去找李家兒子。李子來到後,秦說明情況,又說:「今夜良宵,你倆可在寒舍成親。」並把所有娶親錢物悉數都贈與了他們。二人感激涕零,不知說甚麼好,只是不停的磕頭道謝。
秦簪園退婚成全他人的事蹟,在當時人人稱道。乾隆二十八年,歲在癸未,秦簪園考中進士。庭試時,欽點狀元,大魁天下。
秦簪園非但沒有趁人之危,還尊重並成全了那女子先前的婚約。這種積善之舉,與他後來考中進士、被欽點狀元不無關係。
禮數並不「封建」
孔子在《禮記》講到,「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百姓能夠有安定的生活,以禮為尊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沒有禮數,人們就不會謙卑地敬畏天地神明;沒有禮數,就無法分辨君臣、上下、長幼的尊卑;沒有禮數,就不能融洽男女、父子、兄弟、婚姻的關係。
有人認為,尊卑不是等級觀念嗎?這不是封建觀念嗎?其實陰陽尊卑是維持天地運行的天道。正如一年中有四季的正常輪轉,樂曲中有高中低音的搭配融合,天地陰陽本身就是尊卑之分的體現:天為尊,地為卑;陽為尊,陰為卑;晝為尊,夜為卑。
如果這種秩序錯亂了,沒有地只有天,沒有陰只有陽,沒有夜只有晝,春夏秋冬隨機打亂,人人都是國王沒有百姓,人人都是老師沒有學生,那就不「封建」了嗎?混沌和雜亂無章並非文明的體現。
其實「封建」一詞最早的出處是《詩經・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指代商王朝冊封本族和異族方國諸侯的行為,分封土地、建制諸侯國,即「封土建邦」之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沒有貶義。
歷史不到250年的美國採取了聯邦制,這能否看作建立在民主公民意識上的「分邦建國」制度呢?區別在於有自治權的州長不是由總統任命的本族或異國諸侯,而是產生於經憲法規定的民主選舉。
禮是順應天地人三道的倫理,遵之可使社會穩定地運轉。婚姻之禮是男女禮節中的大禮,也應順應天地之道來安排和實現。至於現代人把婚禮當成炫耀和虛榮的藉口,甚至為了面子不惜破壞未來家庭的經濟基礎,那只能說是現代商業炒作和現代人失去傳統價值理念的結果。
(未完,待續)
【延伸閲讀】
姻緣天註定 明朝譚襄敏公夫婦的奇異緣分
【聽文章】「三書六禮」是什麼? 傳統婚禮和現代大不同
【聽文章】婚姻 —— 一生的契約與承諾
【聽文章】從主婦到教授 她們都有婚姻幸福的密碼
「八零後」婚姻瀕臨破裂 如何破鏡重圓
回歸傳統 挽救了我的婚姻
【延伸閲讀・專輯】
尋找生活希望的故事
尋找生命意義的故事
幸福家庭系列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5/9/9/聊聊婚姻之禮和夫婦之義(上)-499239.html
(本文圖片來源: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