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今服飾之變遷
文/磐石(中國大陸) (明慧之窗記者周慧文編輯)
從堯舜禹夏商周到公元二零二五年,人們對美麗服飾的嚮往與追求從未停止過。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內涵,締造了不同的服飾之美。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枚骨針,這說明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縫紉的技術,揭開了服飾史最早的篇章。同時出土的還有打了孔的小石子,以及動物的牙齒等。據推測,當時的人類應該是將這些小物件用繩穿起來,掛在頸或腰間,裝飾用。
周代上衣多矩領,小袖,寬帶束腰,上衣齊膝。戰國時期男女衣著多趨於瘦長,用料多華麗、色彩繽紛,領緣較寬,繞襟旋轉而下。漢代官吏多戴梁冠,穿大袖袍,袖口收斂。
唐朝貴族服飾越來越趨於長大寬博,平時必穿綢綾錦繡,色彩鮮豔,女性出行必戴帷帽。盛唐時期女性經常在上衣外面穿一件無領對襟短衣,袖長及肘,身長及腰,把上升到胸部最高處的裙腰掩去一部分。天寶後,唐代貴族婦女衣著拖沓寬大,衣袖達四尺,衣長拖地四、五寸。
宋朝貴族女子裝束偏於瘦長,夏著薄質沙羅,外衫有兩條花邊由領而下多刺繡。民國時期女子多穿旗袍,男子長衫或中山裝。
一九四九年之後人們穿著不再講究款式,男女統一著上衣下褲。「文革」時期,無論男女皆以草綠色軍裝為時尚。
然而,二零二五年夏季街頭,姑娘們都穿的無比清涼,吊帶露背裝配拖地破洞牛仔褲,或短的不能再短的超短褲上身穿個抹胸;有的小伙子一身黑色緊身衣褲,戴個碩大的耳環。女人一個比一個露的多,男人一個比一個穿的有個性。
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人們的穿著習慣已經脫離傳統,變得五花八門,謂之「個性化穿搭」。可是,這真的美嗎?
大家可能會覺得過去的東西屬於舊社會的封建迷信,應該拋棄,現在的才是科學的、發展的、進步的。其實不然,讓我們仔細回想一下,中華五千年文明,歷朝歷代的服飾,除了禦寒蔽體之外還展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武將著戰袍雄壯威武,文人墨客大袖翩翩風流倜儻,大唐仕女雍容華麗,宋朝女孩服飾清新典雅、男子簪花瀟洒俊逸……
而今,胸露背被視作潮流,奇裝異服被奉為時尚,女性不再以溫柔賢淑為美,男子不以陽剛之氣的謙謙君子為典範。為甚麼會這樣?
自一九四九年中共篡政以來,它在系統的改變人類,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觀念。文革時期的「磨一手老、滾一身泥巴、女人能頂半邊天」的理念使女人褪去了旗袍換上工裝褲,昔日的柔美,換成了宣傳板上的「鐵娘子」。乾淨整潔被視作「走資本主義道路」,不修邊幅補丁摞補丁的「工人老大哥」形像成為主流。
時至今日,大陸各種媒體推出的男藝人都有一個共同點:皮膚白皙,長相俊秀,身材修長,俗稱「小鮮肉」。再看女孩子們,以前叫暴露,現在叫自由;以前叫不正經,現在叫展示自信,過去不能接受的現在習以為常。
當一種潮流席捲整個社會的時候,就會造成一種錯覺,大家誤認為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對的,凡是新的就是時髦的、是必須跟風追求的。其實不然。
古代有個張果老倒騎驢的典故,他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在現實世界中,人們通常都是正著騎驢,而張果老卻選擇倒著騎。作為修道之人,張果老看到世風日下,道德下滑,很多人和事,人們以為是進步,其實不然。大家看看,這幅圖畫是不是和今天很相像?當然,今天社會道德理念的下滑,這種實質的變化,遠遠比張果老時代更為嚴重。
物極必反。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經歷了成、住、壞、滅的過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中原大地,早晚也會在服飾問題上,迎來一個傳統回歸的美好時代。
【關聯文章】
神韻演出
【延伸閲讀】
漢唐風韻何處尋?
完美駕馭多領域的神韻之美
神韻之神性
神韻之美 讓人看到共產黨之前的中國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5/8/15/淺談古今服飾之變遷-498354.html
(本文圖片來源:神韻作品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