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蒼生》第301期:傳統·藝術·美德·智慧

《天地蒼生》第301期:傳統·藝術·美德·智慧

文/《天地蒼生》編輯部(明慧之窗記者周慧文編輯)

探尋傳統、藝術、美德和智慧。在紛繁的亂世中,為您創造靜心一刻。

(在線閱讀,請點擊以上圖片)

目錄

【卷首語】
「知識份子」
【天下大事】
在欣賞中華正統文化中感受神性
【地上見聞】
禮讓的風範
連載:珍貴的回憶(一)
【方里方外】
穿雲破霧的轉變
肺癌患者可以重新踢足球了
【茫茫人海】
修大法讓我徹底摒棄無神論
高中教師談緣分及孩子們的故事
修忍辱古風再現孝順兒媳化解冤緣
【東方文化】
莫是龍:山水畫冊
溥儒:《西遊記》
【西方藝術】
雕塑:薩莫色雷斯的勝利之翼
【史海識真】
從傢俱的變遷看中國的修煉文化
【古今哲言】
伏爾泰曾說

************

【卷首語】「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是甚麼?誰是知識分子?單說這個詞,顯然不來源於中文,而是來自西方語言。這個詞在英語中是intellectual,法語是intellectuel,直接來源於拉丁語的intellectualis。

這個西方詞彙的含義,都集中在「理解」和「洞察力」,因此最早被公認符合這個詞含義的是教士、先知和哲學家。到了十九世紀末葉,這個詞開始主要用在另一類人身上──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性思考、研究和反思,並針對社會規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人。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這類人的特質是,用理性(而不是感性)認識和對待事物。他們追求生命的意義,關心人生的終極價值,學習和尊重生命與自然及宇宙的關係。他們以思索和解答這些問題,把大眾帶進較廣大視野,因此也被比作「社會和時代的眼睛和代言人」。

在西方有句話,把他們與有知識、有一技之長的人區分開來:「當一個科學家在實驗室裏進行核試驗研究時他不是一個intellectual,而當他在反對核戰爭的請願書上簽名時才是。」

顯然,在西方社會,具有公共關懷和批判意識,且有強烈社會責任感才是intellectual的一大特質。

而在中國就很不同了。在中國,工人農民不叫「分子」,「地富反壞右」、「反革命」才被稱「分子」,而掌握了更多知識、讀書更多的人就被稱為「知識分子」。以前中共動輒把「知識分子」和「小資」、「異己」、「改造」等負面詞彙放在一起,現在則把有文憑、有專業知識、有中等收入的人叫做「知識分子」。

其實,也許中國過去那些既通六藝又能中舉的讀書人、有幾代深厚文化積澱的士紳、鄉紳們,才是真正的西方所說的intellectual吧。

如果讀書多、敢思辨、有社會責任感、不閉門造車的人,關心人生意義、終極價值的人,就是現代中文裏的「分子」,那這些「分子」才是在危難和危機中,願意挺身幫助大眾走向平安和光明的少數人啊。也許,與其把intellectual翻譯為「知識分子」,倒不如翻做「智者」,這樣更能望文生義,不與科學家、專家、中產階級、有一技之長者混淆不清。

智者不但有知識,更有悲憫眾生的胸懷,不把自己侷限於世間名利或世俗享樂,不孤芳自賞。對他們來說,有格局的獨立思考和不諱疾忌醫的表達洞見,是一種社會責任和精神生活的常態。當然,如果能修煉並達到開功開悟,那就成為覺者了,是更高境界的生命。

願大家在乘涼、登高之際,多一個有趣又有意義的話題。

(《天地蒼生》第301期卷首語)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4/8/6/「知識分子」-480516.html
https://qikan.minghui.org/mhqkpage/qikanimage/2024/08/06/tdcs-301-a4-read.pdf

(本文圖片來源:明慧網)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訪問明慧之窗,讓光明與智慧注入心田。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