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舉仁行 不重名利有德有福

【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編輯】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人們強調敬天知命,講究道德仁義,清廉自守一直是做人的美德,中國歷史上不乏遵守天理、道義而行的賢人。一起來看以下幾例。

郭文通 為官有《三不寶》

明代大學者朱國楨在他的《湧幢小品》中,寫了當代將軍郭文通《三不寶》的故事,內容如下:

郭文通(慶都人)在明朝嘉靖末年做了碣石衛經歷官。當時出征討伐賊寇的各路將領都打了敗仗,百姓人心惶惶,官兵們也無心抗賊,唯獨郭文通的隊伍軍紀嚴明,士氣高昂。

賊寇來犯,郭文通把城門大開,派士兵在城門兩邊守衛,以靜待動,氣勢凜然如泰山。賊寇觀察了很久,畏懾於郭文通的威德,最後自行逃走了。全城百姓得到保全,百姓對郭文通十分愛戴和信賴。

有人說:這又是一場空城計,非大智大勇並大德之人,不能為、不敢為、也萬萬不可為!

有人向郭文通請教打勝仗的訣竅,他說:「我把三件事不當作寶貝:一是官,二是錢,三是命。」

朱國楨《三不寶》中寫道:「嗟乎!不寶官,高士也;不寶錢,清士也;至於不寶命,則忠孝大節,皆從此出。此乃聖賢豪傑,豈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境界啊!」

楊鼎 撰《十思》當座右銘

楊鼎,字宗器,明朝官吏,為官清正廉明。少時家貧,喜愛讀書,舉鄉、會試第一,廷試第二。官至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謚「莊敏」。

楊鼎鄉試第一之後,聽說南京國子監祭酒陳敬宗學品俱佳,便請求到南京國子監完成學業。他不帶僕人,刻苦攻讀,親自做飯,安然如常。

陳敬宗考察他的文章,觀察他的行為,感歎說:「閉門讀書,安於貧賤,即使是顏回那樣的賢人,也不會比他高出多少啊!」經常稱讚他的賢明。

有位知府想把女兒嫁給楊鼎為妻,楊鼎以未告知父母為由而辭謝。知府於是轉託楊鼎的同鄉兵部尚書徐琦,徐琦對陳敬宗說:「楊鼎他很清貧,知府家卻很富裕,楊鼎的父母得知此事,一定會安心的。」楊鼎知道後說:「我人雖清貧,但在道義上卻是富有的。我怎能貪戀富貴呢?」陳敬宗因此更加喜愛他的德行。

楊鼎初任戶部右侍郎時恐不勝任,親自書寫《十思》座右銘以自勉。「量思寬,犯思忍,勞思先,功思讓,坐思下,行思後,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終,退思早。」

大意是:氣量要想到寬宏,別人的觸犯要想到忍讓,辛勞的事情要想到爭先做,功勞面前要想到退讓,座位要想到謙下,行路要想到在人後,名聲要想到隱忍、不求顯赫,地位要想到寧居人下,為官為道要想到堅持始終,年紀大時要想到儘早退讓。

楊鼎曾對人講:「吾平生無可取者,但識廉恥二字耳。」他在家鄉興建靜善書院,請老師教育家鄉子弟;遇到饑年,則以全部積蓄賑濟鄉里。

明憲宗成化十五年,他再次上書請求致仕(辭官退休),這正是「退思早」的體現。皇帝準其告退,並終身給楊鼎月米二石,歲役四人。明朝大臣致仕有給賜,自楊鼎開始。

楊綰 不重名利儉約為相

楊綰(音晚,wǎn),字公權,是唐朝中期名相。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以孝敬母親而聞名。性情沉靜,不重名利,以儉省節約的美德而出名。

楊綰不喜揚名,年輕苦讀時,每當有所撰述,並不拿給別人看以求聲名。後來參加殿試,名列第一,被任為右拾遺。

楊綰幾次升任中書舍人,按照當時的舊例,任舍人時間長的人稱為「閣老」,可以拿走官署俸料錢的五分之四。到了楊綰這裏卻一點都沒拿,他認為他們品秩同列,待遇同等,將錢全部平均分給了其他舍人。此舉深受當時輿論稱讚。

去拜訪楊綰的人,楊綰能與他們清談終日,卻從不談及名利;為了私事來求楊綰的人,聽了他的話後,會自覺慚愧而停止。

楊綰非常儉約,從不過問生計之事,多次擔任要職,卻無一區房宅,所得的俸祿全分給了親戚故友。

唐代宗也了解楊綰的為人,非常敬重他,授任其為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當時的首席宰相。士人紛紛互相慶賀楊綰為相,楊綰卻多次辭讓,但代宗沒有允許。

因為楊綰的威信和儉樸的美名所致,在他被授任為宰相時,京城裏聽到消息的官員自覺地變得儉省節約。

當時的御史中丞崔寬非常奢侈,在城南建造了一所別墅,裏面亭池樓閣富麗堂皇,在當時首屈一指。在楊綰被升任為宰相的當天,崔寬便派人去拆毀了。

京兆尹黎幹,平時出入隨從的車馬有一百多輛,這時也立即減少,只留下了十多個騎兵隨從。

中書令郭子儀在邠(音賓, bīn )州行營,正舉行大宴會,也立即將宴會助興的樂隊撤去五分之四。

當時的人都將楊綰比作東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暗室慎獨」的楊震、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東晉良相謝安等這些有德行的人。

林積 利心不動道心存

林積,字善甫,唐德宗時的秀才,為人聰俊,廣覽詩書,九經三史無不通曉。

林積在京師大學讀書時,曾請假回劍浦老家侍奉生病的母親。待母親病癒後,便踏上返京的路途。途中,林積投宿一家旅店,睡覺時在床上撿到一個布囊,打開一看,裏面有數百顆寶珠。

隔天一大早,林積就問店主:「昨夜甚麼人住宿在這間房?」店主說:「是一個富商。」林積說:「這是我的一個老朋友啊,在這裏等我,我卻耽誤了。」並對店主說:「這人如果回來找我,你就讓他到京師貫道齋,找林上捨,名積,字善甫。千萬別忘了!」

林積付了房錢後上路,但在路上他仍放心不下,生怕店主忘了,於是就沿路貼手寫的文告,上寫:「某年月某日有劍浦林積夜宿旅店,有故人『元珠』,請到貫道齋尋訪。」

其實這些寶珠是富商張客遺失在旅店的,他到集市上準備賣珠子時才發現不見了,嚇得魂不附體。

他在外苦心經營多年,總共才積攢了這包珠子,回家後妻兒哪會相信是丟失了呢?思量再三,只得原路返回尋找。一直找到了原來住宿的那家旅店,店主把那天林積的囑託告訴了他,富商自己也看到了沿路貼的文告,於是就前往貫道齋拜訪林積。

富商來到貫道齋後,跪拜林積,流淚訴說了事情原委。林積問他囊中有甚麼,富商如數回答。林積知道真是他丟的,便將珠子還給他。富商感激林積的恩德,只想拿回一半的珠子回家贍養老小。

林積說:「我如果真想要你的一半珠子,就不會沿路貼文告讓你來尋找了。」富商堅持只拿一半,林積堅持不接受。數次推讓後,富商見林積心意已決,只得拿著珠子拜謝而去。富商到集市後,將一半的珠子賣掉,把賣的錢全部捐給了寺院,為林積建生祠供養,報答他的還珠之恩。

古人云:「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作惡之家必有餘殃。」林積後來一舉及第,位至三公,二子歷任顯宦。

【延伸閲讀專輯】
道德傳家
德行典範

明慧網原文:
【神傳文化】三不寶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2/7/143147.html
【神傳文化】楊鼎十思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11/20/16684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6/1/【神傳文化】不重名利-儉省節約-156041.html
【傳統文化】利心不動道心存 暗施陰德天神助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3/21/123282.html

(主圖來源:清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局部),故宮博物院)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