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共打造的「革命母親」楊沫
文/劉曉、申輝(明慧之窗記者周慧文編輯)
古人講,男子要有擔當,對妻子負責;女子要相夫教子,溫良賢淑,共同達到「齊家」的諧和狀態。一個溫良、有愛心、懂得如何教育子女的母親,孩子一生受益無窮。然而,中共扭曲了人性,將女人變得冷漠、強勢,完全喪失了傳統女性的美德。
認為孩子是累贅
據說,中共「紅色經典」《青春之歌》中的主人翁林道靜的原型,正是作家楊沫自己。
作家老鬼(本名馬波)在《我和我的母親楊沫》一文中描述母親「有嚴重的欠缺」,楊沫生前也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
在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地道裏,發生過多起為避免敵人發現,「革命」的母親把襁褓中的嬰兒活活捂死的事情。這給楊沫留下深刻印象:為了革命,可以犧牲孩子。
楊沫曾生下5個孩子,因嫌帶孩子麻煩,影響工作,有4個是找別人帶的。孩子長大後,週末一回家,她就抱怨太亂太吵。她整天醉心於她的寫作,不管孩子。她認為:工作第一;革命第一;孩子是私事,是累贅。
撫養孩子中冷漠的楊沫
十幾歲的徐然因住宿學校不習慣,一次偷偷溜了出來,走了整整一天回到家裏。楊沫看到疲憊不堪的女兒卻發了無名火,用苕帚疙瘩狠狠打她,徐然用手擋護,手被打破流血。第二天,楊沫就找人將女兒送回了學校。
對於馬波,從四年級到初中、高中,學校開家長會,楊沫一次都沒去過。孩子長大離家遠行,楊沫不要說去火車站,連汽車站都不去,頂多送到家門口。
馬波從沒見過母親週末為孩子們掌杓做飯,改善伙食,也從沒見過她給孩子們收拾衣服,整理衛生。相反,都是孩子照顧她。別人都有向父母撒嬌的經歷,但馬波和哥哥卻一輩子不知道撒嬌是何滋味。
馬波小時候生病肚子疼,楊沫表現得極為冷淡,無動於衷。直到幾天後,馬波已奄奄一息,她才讓哥哥帶著去看病。醫生檢查之後馬上動手術,後來對家人說,馬波的腸子都黑了,脹得快要破裂,再晚就沒救了……
在三年「大飢荒」餓死人時,楊沫和丈夫買了不少高級糖、高級點心、高價營養品,都放在他們的屋裏,只供自己享用。他們認為自己是老幹部,才可有這種待遇,孩子不配染指。他們從不給孩子糧票。
馬波和哥哥一直吃不飽,哥哥曾在清華大學餓昏過。馬波心痛地寫道:長這麼大沒見過母親幹過一件為孩子而犧牲自己的事。
文革中與孩子的矛盾加劇
文革開始後,楊沫和丈夫成了審查對象,多年受冷漠加上中共極左思想影響,讓馬波對他們的不滿大爆發。
後來,馬波在內蒙古被打成「現行反革命」,被監督改造。他曾寫信向母親求援,但常常是馬波寫四、五封信,楊沫才回一封,還總是要他向黨和人民低頭認罪。當馬波看到身邊的知青,母親千里迢迢來看望時,別提多羨慕了。
姐姐小胖在唐山軍墾農場被整得幾乎精神失常,楊沫也置之不理,最後是徐然將其接回,才恢復了正常。
父母因懷疑馬波的哥哥偷了埋在地下的1000塊錢,大罵他是「白眼狼」、「愚而詐」。平時溫順的哥哥氣憤之極,不知怎麼迸出一句:「楊沫同志,你別這樣冤枉好人!」不容孩子頂撞的楊沫立即與哥哥斷絕一切來往。
因哥哥沒有去處,只得住在家中,但父母卻與其一句話也不說,連看都不看他一眼。一天,哥哥發高燒,連續幾頓沒吃飯,躺在床上,蓋著厚厚的棉被。父母卻圍坐在一旁的飯桌吃飯,視而不見,一句關心話也沒有。
此後,哥哥被下放到湖北五七幹校,摔傷使右臂骨折,舉目無親,給父母寫信,但楊沫和丈夫依舊置之不理,直到5年後才恢復來往。
楊沫與親戚的關係也都相當疏遠,極少來往。冰冷,不重親情,是楊沫在家人面前的典型形象。
為甚麼母親對孩子缺少愛?
馬波認為,母親對孩子缺少愛,這與長期以來中共將人性當作資產階級意識大加討伐有關。冰心就是因為宣揚「母愛」而受到批判。全社會提倡「親不親,階級分」。因而,孩子揭發老子,親屬之間劃清界限司空見慣。
出身於所謂「剝削階級家庭」的楊沫,就要表現得更為極端,認為母愛越少越好,這才算覺悟高,思想好。
在馬波看來,扭曲了母親人性的始作俑者,正是中共。
楊沫晚年的懺悔
晚年,楊沫再婚。在特別重親情的老伴熏陶下,楊沫也恢復了親情。她說,這時她才感受到了天倫之樂的幸福。「哪有不疼愛兒女的母親?我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虧欠了兒女們……他們缺少母愛和母教,好可憐哇!」
晚年的楊沫加倍彌補對孩子們的虧欠。她總是掛念著幾個孩子,時不時地寫信或通電話,問寒問暖,對孩子的困難和要求,能管就管。
此時的馬波才感受到了「慈母」的滋味。只是這樣回歸人性的「慈母」來的太晚了。
▌《九評共產黨》在線閲讀:https://www.tuidang.org/9ping/
▌自焚假案-世紀騙局:https://package.minghui.org/mh/packages/zifen/
▌三退自救:https://www.tuidang.org/
【關聯文章】
中共百年罪惡——破壞傳統文化
神韻演出
【延伸閲讀・專輯】
慧眼識魔
明慧網原文:
明慧期刊:天地蒼生(特刊三,A3版) https://qikan.minghui.org/qikan.aspx?id=195858
(本文圖片來源: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