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詩品人生】秋興、秦州雜詩
【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綜合編輯】古云「詩言志」,詩人以作詩表達其志向、理想和抱負等,古詩是中國文學的經典表現,寥寥數語就能傳達深遠的意境。
以下是兩首杜甫的詩作。杜甫一生中經歷了唐朝由盛至衰的過程,他的詩歌真實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時代風貌,是當時社會現狀的一面鏡子,故又有「詩史」之稱。
《秋興》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傑出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他一生憂國憂民,以其自覺和深沉的社會意識創作詩歌,《新唐書》記載,其詩「渾涵汪茫,千匯萬狀」。
杜甫生於盛世末期,他認為歷史上的堯舜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倡導實行仁政和教化,是當代和後世效法的德治典範。愛民憫生、渴望四海昇平的杜甫,悲傷於國家衰敗、民無寧日,雖老且病但心繫故國,一心為民的赤誠始終沒有改變。
其詩最引人矚目的是,他在自己最艱難困苦時,仍關懷周圍苦難的人們,詩中常能見到他的仁愛精神,甚至困境中互相救助的善念。因此深受後代世人敬仰,「詩聖」的稱號有文學和文化雙重涵義。
【品讀】《秋興》,遇秋而遣興生情之意,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亂而寄居夔(音葵,kuí)州時的代表作品。
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為逃避戰亂,五十五歲的杜甫帶著家人來到夔州(四川重慶奉節)。當秋天來臨時,秋日景象讓歷盡滄桑的杜甫倍覺淒涼,有感而發寫下了著名的《秋興》八首,時代的苦難、心繫家國的忠誠皆包含其中,也是杜甫一生心力的總結。這首詩是其中第一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秋露使楓樹林的枝葉凋零,巫山、巫峽的寒氣淒冷陰森。
當時蜀(四川)中軍閥連年混戰,吐蕃侵擾蜀地。晚年多病的杜甫流落至荒僻山城,眼見楓葉凋零,巫山峽谷蕭瑟淒寒,更感到寂寞悲哀。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長江流經巫峽時波浪滔天,邊塞風起雲湧,陰沉之氣連接地面。
杜甫寫景映襯心情,恰如波瀾壯闊又動盪不安。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叢生的菊花二度開放,我不禁如往日般流下眼淚,孤獨的船隻繫在岸上,有如我心繫家園的心情。
離開成都後,杜甫因病暫居雲安,次年病情轉好來到夔州,這兩年看到秋菊開了兩次,故云「兩開」;卻還未能出峽,忍不住再度對菊掉淚,那是思鄉的眼淚,也是憂國憂民的眼淚。「開」字雙關,意謂著菊花開、言淚眼開。繫於岸邊的孤舟就有如自己一心為國、心繫長安的忠誠。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各處人家正在趕製冬衣,黃昏時分,高處的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
杜甫受兵災所阻滯留夔州白帝城,看到人們忙著為出征的子弟趕做寒衣,裁衣前先要把衣料搗軟,所以白帝山城處處傳來急切的搗衣聲。安史之亂後民不聊生,與他的仁政思想背道而馳,表達對亂世中的百姓的同情。
《秦州雜詩》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峰峻,懸軍幕井乾。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品讀】《秦州雜詩》是杜甫因為大饑荒而流亡至秦州(甘肅天水)時的代表作品。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關中大饑荒,杜甫流亡至秦州,靠挖野菜充飢,二十首《秦州雜詩》就是此時所作,雜記他當時所見和心中感傷。這首詩是其中第十九首。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鳳林關的戰事還未停息,到魚海境內的道路因戰事經常難以通行。
「鳳林」和「魚海」是當時的地名。杜甫在抵達秦州後發現,由於吐蕃的入侵,秦州一帶也「戈未息」、「路常難」,飽受戰爭摧殘。本是為了避難,然而卻逃不脫戰火的天羅地網,這怎能不叫人哀傷感慨呢?
「候火雲烽峻,懸軍幕井乾。」燃燒的烽火像山峰一般高,處境艱難的孤軍吃乾了井中的水。
鳳林關與吐蕃的戰事非常激烈,軍隊又陷入絕境,怎不讓人憂心呢?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北風接連吹著使西北邊境動盪不安,寒月映照著北庭都護府形勢危急。
唐朝時稱西域(今新疆)為「北庭」,設有北庭都護府。杜甫由秦州的局勢寫到西北的局勢。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趁勢入侵,威脅河西走廊,切斷了北庭都護府與中央政府的聯繫,將帥孤軍處在西北吐蕃的控制範圍,形勢危急。面對局勢的動盪不安,杜甫憂心如焚但卻無能為力。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父老們思念漢朝的飛將軍李廣,不知何時才能商議決定築壇拜將。
「飛將」是指西漢名將李廣,矯捷善戰且箭法精準,匈奴畏懼李廣,稱他為「飛將軍」。築壇是指任命將帥,典故出自《史記》,漢高祖劉邦築設壇場,以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大將;此處暗指中唐名將郭子儀,不知其何時才能再被皇帝重用,以解救國家危難,刻畫出唐朝軍中無良將的狀況。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自玄宗天寶十四年至代宗寶應二年(公元七五五~七六三年);加上吐蕃、回紇、黨項等外敵入侵,烽火連天。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攻陷長安,肅宗至靈武(在今寧夏)即位,後又遷到離長安更近的鳳翔(在今陝西)。
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統領各路兵馬收復了長安、洛陽。肅宗回到長安,感激涕零地隆重迎接郭子儀,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君對臣的美稱)再造。」兩年後,肅宗聽信宦官魚朝恩的讒言,免了郭子儀兵權,從此子儀被廢置而賦閒長安。
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吐蕃進犯,邊將的告急文書卻被宦官程元振扣下,直到吐蕃逼近長安,代宗才再度啟用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當時部隊早已離散,招募兵卒卻只有二十人,面對吐蕃的二十幾萬大軍,郭子儀請求朝廷支持,又被程元振阻擋。此時吐蕃已渡渭水,代宗離開長安東奔陜州,六軍逃散。
郭子儀循秦嶺至商州(在今陝西)收散兵數千人,悲泣告知將士應共雪國恥,取回長安,將士皆感激聽命。他令兵士白天擊鼓張旗,夜間多燃火炬,使吐蕃起疑;又讓百姓告知吐蕃:「郭令公(郭子儀)從商州帶回大軍不知其數,已經到長安了!」且暗中讓幾百個少年於夜間在長安大街擊鼓大喊,吐蕃驚惶得全逃走了。
郭子儀迎接代宗回長安時,代宗羞愧地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之後賜郭子儀鐵券(免死券),並將其畫像高懸於凌煙閣。
這首詩寫出杜甫對郭子儀的思念。子儀以仁義得人心,不只將士願為他效命,敵國回紇也願為他效力共擊吐蕃,甚至宦官魚朝恩都被他的心胸坦蕩所感動。
《新唐書》記載,子儀事上忠誠,對待部下寬恕,賞罰分明。子儀破吐蕃於靈州時,魚朝恩派人盜其父之墓,朝廷內外怕因此產生兵變。子儀回朝,皇帝安慰他時,子儀痛哭說:「臣統帥軍隊很久了,卻不能禁止士兵殘害別人墓地,如今別人挖掘臣父之墓,這是上天在譴責我,並非人禍啊!」
魚朝恩曾約郭子儀同遊他所修建的佛寺,有人告訴子儀,魚朝恩將不利於他,部下請求隨行保護,子儀不肯,只帶了十幾個家僮前往。朝恩說:「怎麼隨隊車馬這麼少?」子儀告知所聞,朝恩哭著說:「若非是郭令公這樣道德高尚的長者,能不懷疑嗎?」
可見高尚的人格確實能感化人啊!
【關聯文章】
讀古詩品人生
明慧網原文:
https://zhoubao.minghui.org/mh/haizb/072/A05/2996/【讀古詩_品人生】秋興.html
https://zhoubao.minghui.org/mh/haizb/038/A05/1521/【讀古詩_品人生】秦州雜詩.html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