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人生如白駒過隙:機不可失 時不再來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被歷朝歷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其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勸誡人們要順從天理,改過向善,值得納為人生的座右銘。
一起來看幾則摘錄。
天不稱高而體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無不載,高無不覆。
【譯文】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使萬物生生不息,無不覆蓋,無不承載,卻不以此為功。
《史記》中有一「將相和」的佳話,記載戰國時趙國的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將,廉頗;相,藺相如;和,和好、和解。這個故事的内涵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以忍得長久。
戰國時趙國舍人(古代豪門貴族的門客)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他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屢次對人說:「以後我見了他,必定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儘量不與廉頗相見。藺相如對自己左右的人說:「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這將影響到國家的安危。」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先而不計較個人得失,對廉頗的羞辱退讓再三。
廉頗知道後很慚愧,覺得自己是個粗人,氣量狹窄,藺相如卻寬容他到如此地步!於是他脫掉戰袍,背上打犯人的荊條, 來到藺相如府邸前跪了下來,高聲說:「廉頗前來請相國治罪」。
藺相如聽到後,來不及穿鞋就急忙跑出來,扶起廉將軍說:「不敢當啊!咱們兩人都是國家重臣,一起為國家出力,老將軍能體諒我就足夠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兩個人從此成為莫逆之交,盡心盡力輔佐趙王治理國家,秦國因此不敢窺視趙國。
成語「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
司馬遷對藺相如評價:「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藺相如就是以謙下贏得同僚真正的尊敬。
古語說:「厚德載物」、「有德者得」、「失德者失」。可以說「德」決定著人的一切,德行的多寡深淺,決定著人的福分和命運。德越淳厚,就越有承載性和包容性。
古人認為:與人為善是為人處世原則,心裏總是裝著別人的安危,同情、愛護和幫助他人,行善、行道之人才是真正有福的。
正如《舊五代史》中所云:「天不稱高而體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無不載,高無不覆。」
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
【譯文】仁義哪裏是專屬於特定人們的,遵循它,就是君子;違背它,就是小人。
這句話出自《三國志・陳容傳》,古代的人「士爲知己者死」,彰顯君子講仁義的高貴情操。
三國時的陳容少時為書生,因為十分佩服臧(音髒,zāng)洪,所以跟隨臧洪做了東郡郡丞。他和臧洪既是同鄉,也是上下屬關係。一直到袁紹大軍壓境時, 臧洪派遣他出去,讓他逃出去活命,可是他沒有走。
城破後,他看到臧洪將被殺死,站出來對袁紹說:「袁將軍做大事,想要替天下除暴,卻專門先殺忠義的人,哪裏符合天意!臧洪的舉動是爲了郡將,為甚麼殺他?」袁紹聽了很慚愧。
手下人把陳容拉出去,對他說:「你不是臧洪的同黨,為何要白白地去送死? 」 陳容回頭說:「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今天我寧願同臧洪同日共死,也不和將軍(袁紹)同日而生!」
在這個故事裏,陳容把「仁義」的概念詮釋到了極致。
以天地長久,而人居其間,有白駒過隙之喻。
【譯文】由於天地長久,而人居於天地之間,有如駿馬快速奔馳而過,從狹小的縫隙中看去,僅能見到白光一閃而逝。形容人生之短暫與天地之無窮。
《說文解字》釋義:「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中國古人很早就知道,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結合體。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空間存在著不同的時間,即為不同的宇宙。中國歷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中,時空錯位、時空穿越的神奇故事,五千年來並無斷絕。
中國圍棋有一別名為「爛柯」,這個奇特的名字來自南朝《述異記》中記載「王質觀棋」的故事。
晉代一個名叫王質的人,居住在石室山(今浙江省衢州市)下。一日,他入山砍柴,山中清幽僻靜、陽光柔美,宛如仙境。他走著走著,看到溪邊大石上有一童一叟正對弈圍棋。王質愛下棋,他就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興致勃勃地觀起棋來。
王質看得非常入神,也不知道看了多長時間,那弈棋的童子突然抬頭對他說:「你該回家了。」他才想起來自己是來砍柴的,便起身去拿斧子,一看斧柄已經「爛柯」(即斧柄腐爛)了,那原本磨得明亮鋒利的斧頭,也鏽跡斑斑了。他迷惑不解,不就一盤棋的功夫,怎就爛了鏽了呢?
他下山回到村裏,整個村莊已景物全非,村中竟無人能認得他。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說,那是百年前的事了。
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了仙境,遇到了神仙弈棋,他雖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間已經走過幾百年的歷史了。人們聽說這個神奇的故事後,便將石室山從此改名為爛柯山。
「天上一日,地上千年。」時間只是一個相對概念,離開特定的空間,地球的「時間」也將不復存在。中國古代道家以及佛家的修煉文化中所追求的長生不老、永生不死,是指人通過一種特殊的修煉方法(註:自古所稱「修煉」,當今稱「氣功」),提升自己的層次,脫離人類這個空間,不再受這個空間的時間制約。
成語「白駒過隙」就是用來比喻時間過得很快。人類渺小,天地無窮,人生短暫而珍貴,時光流逝不可逆轉,人們應把握當下,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正如《三國志》中所云:「以天地長久,而人居其間,有白駒過隙之喻。」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譯文】指時機難得,必須抓緊,不可錯過。
歷史名著《西遊記》講人修煉成神的過程,內容中的每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修煉的內涵,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是取經人的修煉之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修煉的因素無處不在,認為人的真正家園不是在世間,而是在不同的上界。世界各大宗教也都是這樣講的。
佛教中講六道輪迴,就是人死了之後可能轉生成動植物,而有個天理,動植物是不讓修煉的。因為動植物不具備人的身體特質、道德特質,所以升不上去;如果在特定的條件下湊巧得了一些天地靈氣,成了精了、能力高了,那還得遭天殺。在許多不同的神話故事中都有類似的內容。
《西遊記》中彌勒佛被稱為東來佛祖,在中國的歷史中也被稱為未來佛,就是未來拯救人類的佛祖。有這樣的預言;人類在末法末劫時,也就是當今,將有轉輪聖王以彌勒佛形象在東土傳正法拯救世人。在久遠的歷史傳說中,東土是世人嚮往的地方,是出大德之士的地方。
《西遊記》中唐僧也說:「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其實是泄露了一種天機。也許人就像風箏,無論在紅塵沉淪多久,總有一根線牽著,那是生命本源的召喚,神的召喚,就是返本歸真。得正法修煉,才能永遠脫離輪迴之苦,返回真正的家園。
人生一世所為何來?好似一生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得到的真是自己想要的嗎?失去的又怎知不是萬古機緣呢?
正如《舊五代史》中所云:「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關聯文章】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延伸閲讀・專輯】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獨酌花間酒 沉醉李白詩境中
傳統故事廣播
以史為鑑
漫話二十四節氣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0/《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2--331051.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2/《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4--33105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6/《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8--331057.html
包容的智慧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5/4/222796.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9/8/25/觀棋爛柯-391899.html
(本文主圖説明:明 周臣《松窗對弈圖・軸》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