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嘉言】視民如子:積德行義 安邦強國

【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綜合編輯】《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從《史記》到《明史》,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因而又稱「正史」。

其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人們借鑑古人智慧,或可成就更好的今天。以下摘錄數則:

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在積蓄多少,唯在百姓苦樂。

【譯文】自古以來,國家興亡,不在於積蓄多少,在於是否知道百姓的苦樂。

宋仁宗(本文主圖)是宋朝在位最長的帝王,他性情寬厚,節儉,善於納諫,能夠採納他人的建議,並約束克制自己。

有一年初秋的一天,有官員獻上蛤蜊給仁宗,仁宗問從哪裏弄來的,官員說是遠道運來的,仁宗問多少錢,官員說每枚一萬錢,總共二十八枚二十八萬錢,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儉,現在吃幾枚蛤蜊就要這麼多錢,我吃不下。」他最終也沒有吃。

有一天早晨起來,仁宗對近臣說:「我昨天夜裏睡不著覺感到很餓,很想吃燒羊。」侍臣說:「那您為甚麼不降旨讓他們準備呢?」仁宗說:「你聽說過宮中每次索取東西,外面的臣民百姓就會跟風效仿嗎?我怕我開口後,下人們會每天夜裏都宰殺,以備我隨時之需,這樣久而久之,會殺害多少生命啊!我何不忍下一時的飢餓,而避免無窮的殺戮呢?」

宋仁宗統治期間,天下太平,國富民強,文化繁榮,被後人稱為「仁君」和宋朝的「明君聖主」。

正如《新唐書》中所云:「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在積蓄多少,唯在百姓苦樂。」

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

【譯文】要使國家興盛,就要關愛百姓,愛民如子;國家敗亡,是因為百姓被當成泥土草芥。

漢高祖劉邦為沛公的時候,帶領軍隊西入函谷關。攻佔了秦都咸陽後,便召集關中各下縣德高望重的老人和豪傑,對他們說:「父老們,你們受前朝苛刻法律的壓迫之痛,已經很長時間了,『議論朝政的會被滅族,兩人在一起聊天說話會被推到大街上斬首』。今我在關中稱王,與父老們約法三章:殺人者處以死刑,傷人及偷盜的人依法治罪,其餘苛法統統廢除。」

他說完後,又派人與秦朝從前官吏一同巡行各縣、鄉、村,把「約法三章」和廢除秦朝苛政的事廣泛告知關中百姓。關中百姓高興異常,爭著搶著用牛羊美酒犒勞漢軍士兵,只怕劉邦不做秦王。

漢高祖劉邦。(公有領域)

由此可見,漢朝興起緣於安撫百姓。古之聖賢君子無不保民、濟民、教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把民眾的痛苦作為自己的痛苦。當政者,貴在寬厚、仁德,「民貴君輕」是治國道理啊!

正如《三國志》中所云:「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

知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譯文】智者順應天象與時勢而為,愚者卻違反天理而動。

這句話出自《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感慨春秋鄭國共叔段的不知足,超越了做諸侯及弟弟的本分,甚至勾結母后發動叛亂,突襲鄭國。

春秋時代,鄭國鄭武公夫人姜氏生莊公時難產,所以一直不喜歡這個大兒子,而偏愛小兒子共叔段。姜氏想立小兒子為君主,可是她的丈夫武公不同意。及至莊公繼位,姜氏就一意幫著小兒子討封地,最後發展成和共叔段一起陰謀造反,想要推翻莊公。

莊公平定共叔段之亂後,將其母安置到了城穎,並且當面發下重誓:「不及黃泉(即陰間、死後),無相見也。」

後來莊公既思念母親,又不願違背誓言,就叫人修築了一座高大的土台,思念母親時,就登台向城穎方向眺望。後來人們把這夯土台叫「望母台」。

當時在穎谷管理邊境事務的穎考叔看出了莊公的心思,就乘給莊公獻禮的機會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意思是只要挖條隧道,能看見黃色泉水,就不算違背誓言了,如此就能完成莊公見母的願望。莊公聽到潁考叔的辦法後,便立即派人動工挖掘。

隧道挖好後,莊公在地下見到了母親,十分感慨地唱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母子情意恢復如初。

而共叔段超越了一個做為諸侯及弟弟的本分,不斷擴大勢力舉兵謀反。多行不義的結果,是自取滅亡,後來被迫逃亡。

正如《後漢書》中所云:「知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濬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譯文】希望樹木長得茂盛,必定要使樹根牢固;要想使河流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一定要多積累道德、仁義。

古代人注重品德涵養,常在起居之處刻寫自我提點之詞,以圖時時養性修行。商朝開國之君成湯,今人多稱商湯、殷湯、天乙,就在他的盥洗盆上刻着一句箴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求自己每日潔身體也潔內心。

宋 馬麟繪《商湯王像》。(台北故宮博物院)

一次,他外出到郊外的田野中,看見有人四面張著羅網捕鳥雀,嘴裏還祈禱說:「從天上墜下的,從東西南北飛來的,都要落在我的網裏。」

成湯聽了心中不忍,嘆息著說:「要是這樣的話,是那鳥雀一個也逃不出去了,為何傷害物命、不仁至此!」於是叫隨從過去將那網的三面都解去,只留一面,並為那捕鳥人重新祈禱說:「鳥之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任從你飛翔。只是捨命要死的,乃落吾網中。」

有個成語「網開一面」,就是來自於這個故事。多少鳥會來自投羅網不得而知,然而人心為湯之大仁德所感化是顯而易見的。

成湯施仁於飛鳥的事傳到南方,當時漢江以南的列國諸侯們聽說了這件事,都稱說:「湯王的仁德可謂至盡了。他對鳥獸都如此仁義,不忍加害,更何況對待百姓了。」於是,一下子便有三十六國同時歸順了商湯。這也是商湯被後世頌為聖賢之王的原因之一。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為君寬厚仁慈。蓋即其愛物,而知其能仁民,故歸之者眾也。

正如《新唐書》中所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濬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延伸閱讀】
《二十四史》勸善名句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3/《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5--331054.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6/7/15/《二十四史》中的勸善名句數則-7--331056.html
歷史故事:仁君風範 http://www.minghui-school.tw/school/article/2006/10/22/59869.html
古代君王的故事:入關約法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11/2/113562.html
古代君王的故事:解網施仁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9/28/110846.html
宣誓與預言(4):誓言和誓約故事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7/12/3/167473.html

(本文主圖説明:清 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宋元明)・冊 ・宋仁宗五》局部,記載宋仁宗不食燒羊和蛤蜊之事。台北故宮博物院)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