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臣諸葛亮 一家三代演繹忠義
文/陸真、嚴謹(明慧之窗記者顏樸芳編輯)
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二三四年),字孔明,三國時期擔任蜀漢宰相,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及發明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兒子諸葛瞻和年僅十歲的孫子諸葛尚也先後戰死沙場,一家三代為國盡忠,將忠義之道演繹地淋漓盡致,至今仍為後世稱頌。
諸葛亮在世時一心想復興漢室、統一中原,先後五次親率大軍北伐曹魏。劉備當年三訪隆中請他出山治國,諸葛亮在對話中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建議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結好吳國孫權作為後援,等待天下有變就圖取中原,以成就霸業,復興漢室。
諸葛亮親率大軍五次北伐
建興九年(公元二三一年)春天的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攻入魏境,用一種叫做「木牛」的獨輪小車,運輸軍用物資,與魏軍統帥司馬懿相持了一個多月,最後因供給不能及時跟上,不得不撤軍。
養精蓄銳三年後,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春二月,諸葛亮再與吳國相約同時出兵,東西兩路夾擊曹魏,率領十萬人馬屯兵五丈原。他總結前幾次北伐的經驗教訓,糧草等軍需供應不繼是半途而廢的關鍵所在。他於是分出部分兵力屯田,發展農業生產,為長期作戰做好準備;用新設計製作的運輸工具「流馬」拖運糧草軍需,穿過斜谷,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戰爭。
在這次戰役中,司馬懿則率軍渡過渭水,背靠渭水,築起營壘,抵禦諸葛亮。曹魏很清楚蜀軍北伐的最大弱點就是補給困難,魏軍只要據壘堅守,不與爭鋒,以逸待勞,相持久了,蜀軍糧草耗盡就必定撤軍。
雙方對峙超過一百多天了。諸葛亮深知自己處境的優劣,知道這仗僵持不下,就會重蹈歷次北伐的覆轍!於是命令部將百般挑戰,但司馬懿就是堅壁據守、拒不出戰。
為激司馬懿出戰,諸葛亮心生一計。有一天,司馬懿收到了諸葛亮派人送來的一套女人衣服,梳篦頭釵,胭脂口紅,樣樣俱全。其意思是:你身為曹魏大將,不敢在戰場上與我決一雌雄,反而每天蜷縮在大寨裡,羞辱司馬懿不敢出戰。
司馬懿見了禁不住惱羞成怒,恨不能立即出兵,就召來將領對他們說,要立即上奏皇上,請求允許發兵出擊。但魏明帝早已和司馬懿有了不出戰的共識,因此批覆:不准出戰。並且派遣辛毗持皇帝符節擔任軍師,節制司馬懿的軍事行動。
這個結果在諸葛亮意料之中,他說:「司馬懿他本來就無心作戰,之所以還請求出擊,不過是向將士們顯示他敢於用武舉兵罷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能戰勝我軍,哪裏還要千里迢迢去請戰呢?」
諸葛亮操煩國事 病逝五丈原
為探知敵軍實情,諸葛亮派遣使節前往魏軍,司馬懿接見了來使。司馬懿表面上詢問了諸葛亮飲食起居日常工作的情況,唯獨不問軍事方面的事宜,但其實他是想趁機了解一下對方的虛實。
蜀國使節回答:「諸葛公早起晚睡,公事繁忙。連責罰超過二十杖以上的事情,都無所不問;往來公文,都親自批閱。但是飯量不行了,一天所吃,不過幾兩東西。」聽到這些,司馬懿認為諸葛亮的大限就快到了。不久後,諸葛亮果然積勞成疾,一病不起。
後主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前線探望問候,並諮詢國家大事,諸葛亮臥病在床仍舉才蔣琬、費禕等人接任。隨後不久,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享年五十四歲。
部將楊儀根據諸葛亮生前的部署,開始率軍撤退,司馬懿則揮師追擊。蜀軍便以一部分人馬擺出進攻魏軍的架勢,生性多疑的司馬懿因為不確知諸葛亮是否真已病故,以為這又是諸葛亮的計謀,因而連忙收兵退卻。
因為這件事,百姓盛傳一句民諺:「死諸葛誑走活仲達(司馬懿字)。」司馬懿巡視了諸葛亮的營壘布局後,由衷地感佩這位對手道:「天下奇才啊!」他知道中計了,便再揮兵急追,但已不見蜀軍蹤影,只得無功而返。
一家三代為國盡忠 諸葛亮兒孫相繼戰死
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諸葛瞻,諸葛亮辭世時他才八歲。
炎興元年(公元二六三年),曹魏徵西將軍鄧艾討伐蜀漢。諸葛瞻統帥各部將領奮勇抵禦,但未能抵擋魏軍攻勢,鄧艾長驅直入,諸葛瞻退守綿竹。
鄧艾發信誘降諸葛瞻:「倘若投降,一定上表請封您為琅琊王。」琅琊,是諸葛亮的故里。諸葛瞻讀罷來信,深深愧疚自己的無能,竟致辱沒了父祖的尊嚴,一怒之下,憤而斬了來使。鄧艾因而派兒子鄧忠等包抄諸葛瞻。
鄧忠首戰吞敗,再戰時魏軍冒死肉搏,諸葛瞻誓死抵抗,但終因眾寡懸殊,孤軍奮戰,諸葛瞻兵敗身亡。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當年只有十歲,聽到父親陣亡的消息,悲痛萬分,縱馬揮劍馳入魏軍,慷慨赴死。
鄧艾乘勝進軍成都附近,劉禪隨後投降,並命令蜀將姜維降敵。姜維的兵士們義憤填膺,紛紛拔出刀劍,無奈地向山岩頑石砍去。
蜀漢就在姜維將士拔劍擊石之聲中結束了,但諸葛亮一家三代的忠烈世代流傳。
日理萬機 家書教育子孫培養大志
諸葛亮一生忠義,兒孫也懷有大志,和他平日重視教育有關,他平時會透過家書教導兒孫修身齊家治國之理。
在諸葛亮《誡子書》有句名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一個人要成為德才兼備者,需靠內心的寧靜來修養身心,靠儉樸來培養品德,並且不看重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
在《誡外甥書》提到:「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於情,永竄伏庸,不免於下流。」意思是,一個人應當有高尚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戒絕情慾,倘若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那就會沉湎流俗,淪入凡夫俗子之列。
結語:超常的智慧和膽識來自於修煉
《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結語是:「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也就是說,諸葛亮雖然天縱英明、才智過人,但世事仍由天不由人,天意定下蜀滅曹勝,人也無回天之力。
諸葛亮對這樣的結局了然於胸,但他並沒有因而懷憂喪志,依舊全心全意的奉獻自己的心力,而在歷史上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少了他,中國歷史將失色不少;有了他,《三國演義》人人皆知,並深刻體會甚麼是忠義之道。
但如果站在修煉文化看待諸葛亮,才能真正明白他的超越常人的智慧來自於修煉,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諸葛亮為什麼能未卜先知?能借來東風,令曹操赤壁之戰敗的如此之慘?為什麼每一場戰役無論勝負,諸葛亮都能處理的如此妥當?正因為諸葛亮通過功能看到了將要發生的一切。
法輪功的主要著作《轉法輪》有一個章節「宿命通功能」,揭示了這個秘密:「什麼叫宿命通?就是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將來和過去;大的可以知道社會的興衰;再大的可以看到整個天體變化的規律,這就是宿命通功能。」宿命通功能出來後,「看到一個人的將來,看到一個人的過去,看的非常準確。算卦算的再明白,小的事情、細部也推算不出來,他卻能夠看的非常清楚,年代都可以看的出來。變化的細部都可以看的出來,因為他看見的就是不同空間人或物的真實反映。」
不破除中共反天地神佛的黨文化、無神論和進化論,今天的中國人就只能越來越背離傳統文化的軌道,被中共帶入到毀滅的深淵,人們也永遠認識不到真實的諸葛亮。
希望可貴的中國人不要繼續迷失,找回傳統路,珍惜這萬古難遇的得救機緣。
【延伸閱讀】
【聽文章】仁德忠義淡泊寧靜「智聖」諸葛亮的處世之道
中華傳統美德之忠孝節義(四)— 義字篇
中華傳統美德之忠孝節義(一)— 忠字篇
舉賢治國 用對人才方能創造盛世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2/14/文史漫談-諸葛亮一家三代忠義-25302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3/14/文史漫談-諸葛亮的兩封家書-254186.html
(本文主圖説明:元明書翰第九冊,明 仇英白描諸葛武侯像,台灣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