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修煉故事(11) 柳宗元好道修佛 善行名垂青史

文/梅松鶴(明慧之窗記者慈璇編輯)

柳宗元(公元七七三年~八一九年),字子厚,是唐代大詩人、大文學家。他與同時代的韋應物常被相提並論,合稱「韋柳」,是繼「王孟」(王維、孟浩然)之後兩個有名的田園詩人。

他的詩風格清峭,可謂「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代表作首推《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詩別裁》說此詩「清峭已絕」;蘇軾則認為是「殆天所賦,不可及也。」也就是說是老天爺給他的才華,別人比不了。

柳宗元的《江雪》,詩人站得高看的遠,卻難覓知音的孤獨,誰能真正體會呢?圖為宋 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公有領域)

神童型奇才 因王叔文案仕途一蹶不振

柳宗元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之家,是個神童型的天才。二十歲時與劉禹錫為同科進士,官授校書郎。三十歲時與劉禹錫、呂溫等結識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是個奇才,把他提升為禮部員外郎,並準備大加重用。

不久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也因為和王叔文的關係而被貶為邵州刺史。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荒癘」之地的永州一待就是十年,在那裏「自放山澤間」,與山水為伴。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他返京後復出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八一九年於柳州逝世,享年46歲。[1]

像他這樣的奇才,從前途無量的境地一頭栽下來,從此再也沒有受到重用和遷升,滿腹才華一無所用,其心理上的打擊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他曾在《瓶賦》中表白自己「清白」的為人,希望能被人理解。他在《牛賦》中自我安慰地說,「人的命運有好有壞,但不是按照你的能力來安排的。千萬不要抱怨和不滿,這樣才能享受到你應有的福份。」他甚至作《懲咎賦》來表示自己悔過和自罰之心。但這一切並未使他的處境有絲毫改善。[2]

充分理解佛之道 超脫貶謫磨難

任何一種痛苦都可能磨礪人的意志、深化人的思考。正是十多年的貶謫生活所帶來的大磨難,成就了柳宗元千古文章一大家的不朽地位。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不僅指出他的文才得益於生活中的磨礪,而且進一步揭示了他的文風都明顯地帶有他生活經歷的痕跡。

然而真正使他能夠頂住巨大磨難而沒有倒下去的,還是他對佛之道的認識和理解,因為這種理解與認識提高了他的眼界、開闊了他的心胸。柳宗元自己也說,「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恥制於世者,則思入焉。」佛法博大精深,包容萬有,但凡有志於掙脫物慾羈絆,不願為世俗桎梏的人,都會認同佛理、皈依佛法。這也是他自己修佛的原因。[3]

由於對佛、道、儒三教經典的精研,柳宗元一生為許多高僧寫過碑銘、塔記一類的文章,而他對佛理的深刻理解、超人的見地也通過這些碑銘塔記而得以廣泛傳播。

他在「無姓和尚」的碑銘中說道,「生物流動,趨向混亂,惟極樂正路為得其歸。」已經從大的格局中認識到了宇宙生命的敗壞,最終只能以佛法才能拯救的結論。在該碑的「碑陰」上則說,「凡吾之求,非在外也,吾不動矣。」說明他明白了「向內求」、「心不被外物所動」的高深法理。他甚至認為佛教大乘、小乘的分別是無意義的,「定」、「慧」和「歸真源」才是終極的目的。

除了佛教經典外,他對道家的理論也有很深的造詣。《陰符經》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經典,他研讀之後撰文指出該經乃後人假托,並非黃帝之書。精於道教理論的宋代大文學家黃庭堅曾以佩服的口吻談到此事。[4]

柳宗元精研佛、道、儒三教經典,一生為許多高僧寫過碑銘、塔記一類的文章,而他對佛理的深刻理解、超人的見地也通過這些碑銘塔記而得以廣泛傳播。圖為柳侯公園中的柳宗元石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與高僧一起修禪 體驗不同境界修煉的展現

根據柳宗元的自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說。於零陵(即永州),吾獨有得焉。」原來對於佛教,他竟然是一位「幼兒學」,有著「三十年」的鑽研和探求。可惜一直沒有碰到過使他心服的精通佛法的人,直到貶官永州後與佛教高僧巽上人一起修禪,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收穫。 [5]

他似乎沒有留下談論自己修煉層次和感受的專題詩文,但從他的《巽公院五詠》這幾首題詠詩中,我們仍然可以管窺到一些修煉層次的體現。

其中《淨土堂》裏的「華堂開淨域,圖象煥且繁」,應是天目初開時的表現,也就是能看到圖象,但還不能自由選擇觀看的對像;《曲講堂》中「願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是心靜不擾、耳無所聞,已達「忘言」,但一絲「思維」仍在的高境界;《禪堂》的「團團抱虛白」即「虛室生白」,而「忘機」與上面的「忘意」皆指「忘言」,可互相佐證。「心鏡本同如,鳥飛無遺蹟」則是描述外塵不染、心靜而能定深的形像。這裏所描述的境界,在以往的修煉法門中已經是相當高的層次才能體驗到的了。

感人善行 名垂青史

然而修煉的層次主要是表現在心性的提高上,上述的超常體驗,只是心性標準的表徵之一而已。另一方面,一個人心性的提高必然也會反映在他的言行上,如守真、行善、戒「貪嗔癡」和忍苦等等。

柳宗元確實有過兩件感人至深的善行名垂青史。其一是:就在柳宗元調任柳州刺史時,好友劉禹錫也調任播州。柳宗元認為播州太苦,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劉禹錫上有老母在堂,其母若隨行,必然要在那裏吃苦;但如果其母不隨劉禹錫同往,則可能是母子永訣。因此他上書皇上,請求把自己的柳州刺史位置與劉禹錫交換,讓劉禹錫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由於柳宗元的請求,加上其他大臣也去說情,最後終於把劉禹錫改調到連州,柳宗元仍然去柳州任職。[6]

其二是:柳宗元去柳州後,發現柳州的窮人常把家裏的兒女拿去典當換錢。如果典當過期不能贖回,則被典當的人和出面典當的人都要淪為富家奴婢。柳宗元想方設法贖回這些被典當的人,讓他們回家與家人團聚。他想辦法讓特別窮的人用勞動換取典當的錢,而家中人已經死了的,他便自己拿錢去贖那些被典當的人,使他們免於淪為奴婢的悲慘命運。[7]

他這種真正是「父母官」的善行,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尊敬與愛戴。柳宗元去世後,當地人民懷念他,有人說他曾顯靈。因此地方官和當地人共同努力,在羅池為他修了一座廟,把他作為神來供奉。當地人遇到甚麼天災人禍的,就去廟裏祈禱求助,許多人都得到感應和幫助。這樣一直持續了近三百年。

到了宋哲宗元佑七年(公元一零九三),宋王朝為這座廟頒發牒文,賜了一塊「靈文廟」扁額;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一一零五),又追封柳宗元為「文惠侯」。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封贈或加封都是出於當地人民和地方官的請求,可見人民對他仍然念念不忘。[8]

柳宗元衣冠墓。(公有領域)

註釋:

[1] 《唐書本傳》,書末集傳。
[2] 《瓶賦》,《牛賦》:「命有好醜,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懲咎賦》,卷二。
[3]《送玄舉歸幽泉寺序》卷二十五。
[4]《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儒以禮立仁義。……佛以律持定慧。……儒以禮行,覺以律興。一歸真源,無大小乘。大明之律,是定是慧。」《碑陰記》,卷七;黃山谷《又跋陰符經後》:「陰符經出於唐李筌。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附錄卷下。
[5] 蘇東坡:《又跋大鑑禪師碑》附錄卷下;《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卷二十五。
[6] 《唐書本傳》,書末集傳。
[7] 《唐書本傳》,書末集傳。
[8]《唐書本傳》書末集傳;《重修羅池廟記》附錄卷下;《[來力]賜靈文廟額牒》,《初封文惠侯告詞》,《加封文惠昭靈侯告詞》附錄卷上。

本文所引詩文,除已註明出處者外,可參《柳河東集》,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

【關聯文章】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1) 遊仙詩描繪真實的神仙世界?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2) 陶淵明一生修真 蘇軾讚後無來者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3) 視功名如浮雲 韋應物入道修仙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4)「詩中有畫」王維亦官亦隱參禪求道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5) 田園詩人孟浩然 從隱逸走入修煉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6) 唐朝詩人白居易 一心追尋生命回歸之道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7) 賀知章辭官尋道 唐明皇贈詩百官送行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8)「煙波釣徒」張志和白日飛昇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9) 修身楷模顏真卿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10) 大唐奇才王勃的天外奇緣

【延伸閲讀】
新年話「福」 真正獲得福運的機緣在哪裏?
康熙的為人處世之道
大禹治水有功敬畏百姓 天賜洪範九疇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3/4/9/古代詩人的修煉故事-柳宗元-47740.html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之窗合成)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