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華夏文明的點睛之筆:琴棋書畫
文/智真、蕭玉(明慧之窗記者朱靜茹編輯)
「琴、棋、書、畫」是中國古代四大文化藝術,源遠流長,蘊含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自古以來謙謙君子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人、意、物、境相融統一、形神兼備,「琴、棋、書、畫」四藝因其清、和、淡、雅的風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既為修身養德,亦為經世濟用,造詣深者都有著相當高的道德境界。
琴
唐代詩人劉長卿曾感嘆:「月色滿軒白,琴聲亦夜闌;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詩中的「七弦」就是指「古琴」,又稱「七弦琴」,別稱「綠綺」、「絲桐」等。古琴的歷史悠久,它的旋律美妙自然、寧靜而深邃。
遠古聖人伏羲、神農、堯、舜,按天地、陰陽、五行之說削桐為琴,束絲為弦,周文王、周武王又各加一弦,即七弦琴,以通神明之德,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古琴形制依鳳之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琴面「上圓而斂,法天」,為陽;背板「下方而平,法地」,為陰。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三者相合而萬事俱諧。古琴的音箱壁較厚,琴弦較長,所以其聲具有獨特的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流傳至今的著名古琴曲有《南風》、《蕭韶》、《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
琴文化也融會貫通了修煉的概念,道家喜歡琴,是因為古琴聲的寧靜與灑脫,從中修心養性;佛家喜歡琴,因從中能領略到智慧與空靈。
古琴講求「琴德」與「琴道」,道法自然,重弦外之音,講求中正平和、以善感化,「以己之心會物之神,以達於天地之道」。
棋
相比古琴,棋(圍棋)則多了些許神秘色彩,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智慧的領悟。圍棋,在中國古代稱為弈。《路史後記》中說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行為不好,堯至汾水之濱,見二仙對坐翠檜,劃沙為道,以黑白行列如陣圖。
帝前問全丹朱之術,一仙曰:「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閒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謂弈枰,亦名圍棋,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丹朱由堯處學了圍棋,果真有了長進。所以說,棋對純潔人的性情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玄妙無窮。
古人下圍棋是為了修身養性、生慧增智,圍棋還與天象易理、兵法策略、治國安邦等相關聯。圍棋盤象徵著宇宙,中間的一點天元代表宇宙的中心,滿盤三百六十個棋點代表其他三百六十個天體,四個邊就是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黑白子為黑夜與白晝交替,如此一來,宇宙天地的一切就在這小小的棋盤當中。
三國時的諸葛亮在《圍棋歌》中寫道:「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人生百態盡現於棋局之中。諸葛亮察世間萬物於胸,覺天地變化於前,認為世間事似乎在舉子落子之間,體現出超然脫世的智者風範。
唐太宗也雅好圍棋,他在與虯髯客的對弈中,沉穩地「一子定乾坤」的故事,更被後人傳為美談。
人生如棋,棋亦如人生,人可以不下棋,但不能不走人生的棋。因為人一出生就在棋中,棋一盤結束可以再來一盤,而人生的棋局只有一盤,落子不悔,豈可走回頭路?圍棋的道理啟示人:看清全盤,目光高遠,找到自己的因緣,找到通向美好未來的光明大道,認真走好每一步,才會有完美的結局。
書
「書」,是指書法,是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墨法、章法等,它體現在字裏行間之中,體現在行雲流水的筆畫之中,體現在通篇的布局之中。蠶頭燕尾的隸書,中規中矩的楷書,瀟洒飄逸的行書……異彩紛呈,翩若驚鴻,宛若遊龍。
書法歷來注重字的氣質、神韻,書法也與書寫者的性格特徵、志向、思想境界密切相關。古人提倡「作字先做人,心正則筆正」,《書道》中說:「自來書品,視其人品。故無學不足以言書,無品尤不足以言書。此書道之理也」,認為不斷昇華思想境界,才會使藝術作品展現出神采和神韻。
名留青史的書法家皆品德高尚之人,其道德、人格、氣節與其書法作品並傳後世。王羲之品德清純,其字清秀超逸;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忠正廉潔,其書法充滿嚴正之氣;歐陽詢、歐陽通父子不同流俗,其書法險勁秀拔;顏真卿剛正不阿,其字結體嚴謹,法度完備,「望之知為盛德君子也」。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虔心修道,以純正的心感受天地造化自然萬物之美,探索宇宙的深奧精微,印證到書藝上,他在《蘭亭》詩中說:「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他的美文妙筆《蘭亭序》、《十七帖》等,堪為古代書法藝術的瑰寶。
唐太宗非常重視書法,倡導天下學習王羲之的字體,使書法正統化,並親筆撰寫了《王羲之傳論》,並稱其「盡善盡美」。唐代書法水平因而達到了歷史的巔峰,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書法家最多的一個朝代。
畫
「畫」,是指「中國畫」,又稱國畫。中國傳統繪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中國畫與書法一樣,強調筆墨工夫,都是以毛筆落墨的輕重疾徐,造成線條的剛直、柔和、嚴整、飄逸等不同變化;而水墨的濃淡,也表現出千姿百態。
中國畫講究神似,更講究意境。如北齊時曹仲達擅畫佛畫,他畫過許多佛陀、菩薩、神仙,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被譽為「曹衣出水」。
唐代吳道子被尊為「一代畫聖」,擅畫佛像、神仙和廣闊的宇宙,筆法圓轉飄逸,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蘭葉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從古代畫家作品及其筆法上,可以看到其純淨的心態、內在的精神力量。
中國畫講究含蓄,只要心有靈犀,就能領悟意境感,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畫作中有表現光明和莊嚴的神佛聖境、有風骨的仁人志士、象徵著氣節的梅、蘭、竹、菊等,使人升起對神佛的敬仰,堅守節操和向善向上。
國畫中還有與詩文相輔相成,內涵豐富,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唐代王維一生「好道」,他畫的《山陰圖》,使人想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畫的《江山雪霽圖》,天高淡遠,含萬千氣象於幽深靜穆之中,正使人想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元代王冕一生愛梅、詠梅,他畫的《墨梅》,畫面題詩:「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些畫作意味雋永,都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
結語
「琴棋書畫」作為華夏民族文化的點睛之筆,其中的奧秘博大而精深,上至帝王將相,下有市井布衣都曾經陶冶其中,目睹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與歷史的興衰,「勾勒」出的傳奇佳話至今不絕於耳。
其實一切正統藝術無不如此,蘊含著宇宙人生的深刻道理,啟發人們感悟人生的真諦和完善理想道德人格,探求天道,追求寧靜高遠的境界。
【延伸閱讀】
「書聖」王羲之的書品與人品
【明慧視頻】油畫金獎得主用超凡意境打動你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4)「詩中有畫」王維亦官亦隱參禪求道
【聽文章】捍衛與毀滅 兩岸故宮國寶命運大不同
名畫欣賞:聖誕的故事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6/6/琴棋書畫-此中有真意-224959.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0/11/1/231807.html
(本文主圖來源: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