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文章】新年話祭祀 善念善行祈求神靈護佑
【明慧之窗記者朱靜茹編輯】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文公二年》中指出:「祀,國之大事也。」也就是說,國家所徵的稅賦,就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中國傳統的祭祀大致分為三類,即祭天神、祭地祇、祭人鬼。對祭祀活動,歷來就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規範的各項禮儀。從本質上看,是人們尊敬神靈,祈求福報的行為。
【聽文章】
祭天
在中國,天神和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紳和平民百姓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祭天,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歷代帝王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裏,率領群臣虔誠焚香,禱告國泰民安。據記載,中國早在周代就形成完善的祭天儀式。每年冬至這一天,周天子都要在國都南郊的圜丘,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後人稱之為「郊祀」。
唐宋時期,祭天只能由皇室進行。後來,其它民族的君王紛紛仿效漢俗,也對天地進行隆重的祭拜。
滿清皇族擴大了祭天的範圍,除傳統節日進行祭祀外,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壇祭天,如皇帝登基、冊立太子、冊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祭天儀式裏,最隆重的莫過於封禪。封禪是君主在太平年間,或有祥瑞現身之年才舉行盛大典禮,只有作出偉大政績的君主才有資格舉行,如唐太宗、清聖祖等。歷代皇帝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在泰山舉行封禪,才是真正的受命於天。封禪就是歷代帝王強調「君權神授」的最莊嚴禮儀。
祭地
祭天與祭地是同時舉行的。遠古時期,人們就有了對土地的崇拜,大地養育著萬物,就像慈母一樣,即「父天而母地」。祭地包括兩種:一是祭祀「大地」,規格與祭天基本相當;一是祭祀「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地界上的神靈,規格比祭天稍低,不再是皇家的專權。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
「社」即土地,與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連,自然各家各戶都不敢懈怠。現在南方一帶常見的「城隍廟」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
祭祖
在古老的氏族部落時期,就有了對祖先的崇拜。祭祖儀式也是於周代形成定制的。周朝確立了用人陶、麵點取代活人祭祀的方式,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祭祀禮節,如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等。儀式十分隆重、莊嚴。此時,人們對祖先的感覺是驕傲和敬畏。
春秋時期,隨著儒家倫理觀念的深入人心,祭祖又增加了緬懷和追憶的意味。等到秦漢,祭祖不再侷限於大的氏族,普通家庭也可以將自家的長輩放在供桌上進行禮拜,且不限時間,可以隨時祭祀。
祭孔
祭孔是華夏民族為懷念先師孔子,表達尊崇之心而進行的慶典,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祭孔活動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七八年,孔子卒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孔子的故宅辟設為壽堂,要求百姓前往拜祭。
漢高祖劉邦巡察魯地時,特意趕到孔子的故居,用皇族專用的「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祭祀孔子,遂開歷代帝王祭孔之先河。
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進一步上升,各地紛紛修建孔廟進行祭拜,以至出現「縣縣有孔廟」的盛況。此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褒贈加封,祭祀的儀式也越來越隆重,至清朝時,達到頂峰。
據記載,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後八次親臨曲阜拜謁孔子。另外,韓國和日本也十分崇敬孔子,同樣修建了孔廟,於每年的固定日子,進行盛大的祭祀禮拜儀式。
祭祀禮儀
中國古代祭祀十分講求禮儀,有完整細緻的流程。
一、確定祭祀場所
在古代,最早的祭祀場所就是一塊平整的土地,稱之為「墠」。《禮記・禮器》曾記載,最早先祖們向神靈表達敬意時,不會設壇,只是掃出一塊平整乾淨的地即可。「封土設壇」是後來才形成的禮節。根據神靈的不同,壇的規格和樣式也不同。
如祭天時,壇依照天的形狀修成圓形,稱為「圓丘」;祭地時,壇修成方狀,稱為「方丘」;祭月時,就在地上挖一個平坑,稱之為「坎」。後來,在壇的基礎上建起房屋,稱之為「宮廟」。宮廟最初只是為祭祀祖先而建造的,後來很多神靈也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
二、確定參加祭祀的人
一場大的祭祀活動常有幾千人參加,包括主祭、祭司、 觀禮者、樂舞表演者和服務人員等。其中,主祭作為與神溝通向神靈禱告的人,必須在祭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齋戒,祭祀當天還要沐浴更衣。祭司負責主持整個祭祀儀式,同時一面代表人向神獻祭,一面代表神向人傳諭。
三、準備祭品
等這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祭祀儀式就正式開始了。以清朝祭祀地壇為例,整個儀式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俎(音組,盛祭品的禮器)、初獻、亞獻、終獻、撒饌、送神、望瘞(音意,祭奠的儀式)等。每進行一項儀程要奏不同的樂章,還要跳「八佾」舞(由六十四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
祭祀進行時,會場要保持莊嚴肅穆。祭祀結束後,大臣們就可以前往有關衙門領取食肉,稱為「頒胙(音作)」。
祭孔大典與皇室祭天有所不同,所以整個儀式充滿濃郁的人文氣息。祭孔大典主要包括樂、歌、舞、禮四種形式,其中「禮」是核心,務求「必豐、必潔、必誠、必敬」。大典的最重要儀程是三獻禮,即初獻、亞獻和終獻。
初獻是呈上帛和爵,在正獻官將其供奉到香案後,主祭人便朗聲宣讀祭文,而後全體參祭人員對孔子塑像五鞠躬,齊誦《孔子讚》。亞獻和終獻都是獻香獻酒,程序和初獻基本一致。祭孔大典的音樂和歌舞都非常有特點,用藝術的方式闡釋了孔子「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的思想,感染力極強。
祭品
古代將用於祭祀的動物叫做「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豬等牲畜,又稱「六畜」。其中,供桌上的常客是牛、羊、豬,算作主菜,其他只能稱為野味。除「犧牲」外,就是五穀雜糧,稱做「粢(音資)盛」。而在民間,人們還常用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作為祭品。
佛教傳入中國後,因為佛祖吃素,他的「齋祭」就以水果為主。另外,用糧食製作的酒也是祭祀神靈必不可少的祭品。其次是玉帛。玉帛包括各種玉質法器和匹帛,在古代,玉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佩戴。帛,是絲織物的總稱,同樣屬於奢侈品。
結語
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起源於古時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
華夏禮儀極重祭祀,傳統祭祀文化重視祭祀的教化功能,視其為人倫教化的根本辦法,說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可見社會教化隨祭祀儀式的完成而完成。這也成為中華文明在民間的主要傳承形式之一,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文明的代代傳承;更在於其能夠滲透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人們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頓。
華夏祭禮的要義在於「誠」與「敬」,關鍵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內心真正具有誠意和敬意。行事之時,要嚴肅、隆重、恭敬、誠摯。
總之,祭祀對人類來說,是相信神的存在,是對神的信仰和真誠的崇拜。也正因為人類有了這些善念和善行,神才降慈悲與我們,我們才有安定的休養生息的環境。否則,人類就會走向反面,種種讓人不寒而慄的災難便會接踵而至。
看看「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中共專制之下的中國大陸,再和尊重信仰的世界各國比較一下,您一定就會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延伸閱讀】
中華文化智慧:天人感應
這天起年味漸濃 漫談「臘八」的由來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2/1/29/新年話祭祀-252483.html
(本文主圖來源:北京天壇,公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