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3) 視功名如浮雲 韋應物入道修仙

文/梅松鶴(明慧之窗記者黃詩編輯)

韋應物(公元七三七~七九二年),是唐朝代宗大歷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有名的詩人。他的《滁州西澗》是唐詩中最著名的精品之一,和李白的《靜夜思》一樣,是小孩子最早背誦的名篇。

他的詩以寫田園風物而著稱,是繼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和王維、孟浩然之後,又一個田園詩名家。而他自成一體的簡淡古樸、澄澹空靈的詩風,則是唐代詩人中非常接近陶淵明的一個。

他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就是頗具陶淵明風格的唐詩精品,後人稱之「一片神行」、「化工筆」[1];蘇東坡特別喜歡,刻意模仿,但始終不成功[2]。就五言絕句而論,他和李白、王維一起被認為是「併入化境」的最高成就者[3],《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則是其代表作。

白居易說他的五言詩「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4],而《幽居》即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篇。

《滁州西澗》被認為非常有意境,與眾不同。全詩共二十八個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寫,濃郁詩情中表達的是作者的求道之心。

唐代詩人韋應物 ,人稱韋江州或韋蘇州。(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侍候唐玄宗  少年得志橫行霸道

韋應物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他自己少年時候就以三衛郎的身分侍候唐玄宗。十來歲的小孩還不大懂事,又沒讀過甚麼書,做了皇上的近侍得到恩寵,便仗勢欺人、橫行霸道。

因此,犯了法的亡命之徒他也敢藏在家裏,看到鄰近的哪個姑娘好就搶回家去。被人告發後,官府派來抓他的人根本不敢進他家的門,只好在他家門口的白玉台階下站著發愣。

可是好景不長,韋應物十九歲時,發生了安史之亂。三年後,他去了太學讀書。但因他過去不讀書,又已經二十二歲了,自覺「讀書事已晚」。再三年後玄宗去世,他失了依靠,逐漸被人排斥甚至受人欺負,開始體驗到生活中艱難的一面。

四十二歲病倒辭官 住精舍修道反樸歸真

雖然他二十八、九歲時就當上洛陽丞,但四十二歲時還只當個櫟陽令的小官,而且當時正當壯年身體卻不行了,以至於病倒被迫辭官,住在「善福精舍」。在這裏居住時,除了一些必需的日用陶器和一床單被外便一無所有。四年後他出任滁州刺史,再過六年出任蘇州刺史,兩年左右卸任,定居在蘇州永定寺的「永定精舍」,大約一年後逝世。

生活中的大起大落,身體上的壯年早衰,把他推入了思考和轉變的漩渦中。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思考中,他終於認識到世間名利榮華都如糞土一樣,不但不足求,而且骯髒污染人。回頭看世人,都和自己過去一樣,不知自省自悟,一生中營營苟苟,深陷在沒完沒了的慾望追求中。他想跳出這個淫濁不潔的世界。

因為跳出世俗的圈子而看清世俗的污濁,從而生出厭離之心,這正是古往今來許多求道者的共同起點。

韋應物因而結交了許多佛道修煉中的朋友,和他們討論修煉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則自己閱讀修煉的經典,直接參悟修煉的真諦。

他所閱讀的書基本上是道家的典籍,他有時品味著山澗中的清水,高聲吟詠老子的《道德經》;有時在樹林中研讀《易經》之後,走出來面對閒歇溪邊的鷗鳥,感到心定神閒;有時夜深人靜潛心研習,身心融入「無為」的氣氛中而無限快樂;或者因事起興,提筆作詩,把心懷沖和之氣讀「道經」的體驗融入詩句中去。[5]

這些道家經典都是講究「養真氣」,講究清靜無為,修一個「真」字,這是典型的道家修煉方法。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明 張路 《老子騎牛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兩次服靈藥 身心大變

任何一個修煉人都會遇到許多磨難,因為任何人都可能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造下許多惡業,在修煉中要以磨難的形式來全部或者部分地償還。其中最普遍、幾乎人人都逃不過的就是「病業」。而身體已經在某一層次淨化過的修煉人,也可能在更高層次的淨化中表現出「病業反應」。

韋應物壯年早衰,身體不好,初入道門時當然希望在身體上來個轉變,修煉過程中也遇到過幾次「病業反應」[6],他至少有過兩次服食「靈藥」治病的經歷。

有一次,修道的朋友從高入雲霄的碧澗蒼松上採到了一些稀罕的松英,幾個道人連夜製成五粒「松英丸」派人送給他。他在家中布置了道場,齋戒之後才服食靈藥,服下後便「獻詩代啟」表示感謝,並盛讚其功效。

他覺得服靈藥之後身心大變,不但從此不沾葷膻,而且對人事的看法也變了,連看到自己的官印都覺得是「與心違」的東西了。

另一次是吃「黃精」。黃精是一味中藥,藥用其根,《神農本草》上列為上品,屬於「久服輕身延年」的一類藥。道人們在西山把黃精根子採回來,經過九蒸九曬後,於半夜子時開始以適當火候熬煮,煮得滿屋馨香。

韋應物服食黃精後也是激動萬分,覺得自己已非俗士,已經遊心物外,並且希望最終脫印綬棄官修道,「永與天壤存」,修成得道。[7]

激勵自己 詩中描述嚮往的修煉境界

韋應物在他的詩中也記述了一些他所看到或者聽到的人事物,用以鼓勵自己精進不懈地修煉。

他親自見過一個無名僧人,他稱之為「上方僧」,獨自一人住在附近山上的藍溪寺,卻從來不燒過夜火,有時一個人晚上到寒冷的泉邊去汲泉水,三十年不曾下山。韋應物很佩服其修道之心的堅實精純。

他在一首詩中記述,有三弟兄一起在深山的茅草房中「讀仙經」修道,仙人變為白鹿來引誘,兩個弟弟忍不住去和鹿玩,哥哥獨自堅持誦讀,後來成道。那時兩個弟弟仰天大哭,方知「一失毫釐」而丟掉了千萬年難遇的機緣。故事情節簡單到有點像專給小孩子看的童話,但韋應物卻鄭重其事地用長達二十句的七言詩記下來用以自勵。

韋應物用以自勵的還有一些有名的神仙故事,其中包括「西王母」和「漢武帝」的故事。[8]

另外,韋應物對山野林泉極其嚮往,對山寺鐘聲有著特別的感情。在他的詩集中到處都能聽到鐘聲,其中有好幾首屬於他詩集中的名篇。按照他自己的解釋,「聽到山中悠揚的鐘聲,便使人想起修煉而頓萌『道心』;向晚之時從煙雲繚繞的地方傳出的磬聲,讓人感到心空意遠」。[9]

結語

韋應物早年浪蕩,行爲不檢,甚至犯罪而不伏法。由於某種特殊的機緣,他走上了修道之路,從此以後,韋應物戒掉了自己的眾多陋習,逐漸從一個無惡不作的惡霸地痞轉變成為一個虔誠的修道者,詩歌的創作也隨之開始,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二十七歲時的韋應物通過選拔後出任洛陽丞,開始了自己的仕途。雖然他的仕途生涯並不顯赫,前前後後出任的都是職位較低的小官,但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修煉也到了一定的層次。自宋代起,人們對他的品格評價甚高。他的兩句詩,「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范仲淹嘆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聖矣」,視為聖人之言。[10]

後人一直相傳的是,韋應物「為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最後他修為到了哪一步,我們無從考查,但他曾在一首詩中說自己已經名列「仙爵」[11],殆非妄言也。

參考資料

[1]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
[2] 施補華:《硯佣說詩》:「《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
[3] 沈德潛:《說詩啐語》:「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淡,併入化境。」;
[4] 白居易:《與元九書》;
[5]《中嚴家令》:「聊披道書暇,還此聽松風。」《春日郊居寄萬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偉夏候校書審》:「獨飲澗中水,吟詠老氏書。」卷二;《答李(?)三首》(其三):「林中觀易罷,溪上對鷗閒。」《答崔都水》:「深夜竹庭學,孤燈案上書。不遇無為化,誰復得閒居。」卷五;《縣齋》:「即事玩文墨,抱衝披道經。」《郡中西齋》:「清觴養真氣,玉書示道流。」卷八;
[6]《郡齋臥疾絕句》:「香爐宿火滅,蘭燈宵影微。秋齋獨臥病,誰與覆寒衣。」卷八;
[7]《紫閣東林居士叔緘賜松英丸捧對欣喜蓋非塵侶之所當服輒獻詩代啟》,卷二;《餌黃精》,卷八;
[8]《上方僧》:「見月出東山,上方高處禪。空林無宿火,獨夜汲寒泉。不下藍溪寺,今來三十年。」卷八;《學仙》:「昔有道士求神仙,靈貞下試心確然。千鈞巨石一發懸,臥之石下十三年。存道忘身一試過,名奏玉皇乃升天。雲氣冉冉漸不見,留與弟子但精堅。……古來三人皆弟兄,結茅深山讀仙經。……仙人變化為白鹿,二弟玩之兄誦讀。讀多七過可乞言,為子心精得神仙。可憐二弟仰天哭,一失毫釐千萬年。」《王母歌》,《馬明生遇神女歌》,《寶觀主白鴝鵒歌》,卷九;《漢武帝雜歌》,卷十;
[9]《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經少林精舍寄都邑親友》:「鳴鐘生道心,暮磬空雲煙。」卷二;《賦得暮雨送李胃》,卷四;《煙際鐘》,卷八;
[10]《寄李儋元錫》,卷三;
[11]《和吳舍人早春歸沐西亭言志》:「名雖列仙爵,心已遣塵機。」卷五;
本文所引詩文,除已註明出處者外,可參《韋蘇州集》,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台一版。

【關聯文章】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1) 遊仙詩描繪真實的神仙世界?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2) 陶淵明一生修真 蘇軾讚後無來者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3) 視功名如浮雲 韋應物入道修仙
古代詩人修煉故事 (4)「詩中有畫」王維亦官亦隱參禪求道

【延伸閲讀】

肺癌痊癒(1)高僧送他一本奇書
什麼是人神間連接的紐帶
「身心終於找到歸宿」

明慧網原文:
古代詩人的修煉故事:韋應物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3/2/5/44053.html

(本文主圖來源:故宮博物院)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