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唯此為大「季札掛劍」流傳千古

文/清言(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孔子曰:「言顧行,行顧言。」(《禮記.中庸》)「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音同「月」),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第二》)大意是,說話要顧慮到説過的話能不能做到,做事要考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該怎樣立身處世,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們靠什麼行走呢?

所以朱熹認為「信是言行相顧之謂。」(《朱子語類》卷二十一)信用就是言語和行為相互照應的意思。

《荀子・大略》中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繼而又說:「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也就是,如果「口言美,身行惡」,那是「國妖」,是君子所不取的。

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諾背違、陽是陰非。

一起來看幾則堅守誠信的故事。

季札掛劍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像。(公有領域)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需要帶著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於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幹麼?」季札說:「我當初心裏已經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徐君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當時有首古歌謠叫「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唱的就是吳國公子季札,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

《史記・吳太伯世家》:「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司馬遷對季札贈劍這種重諾守信、言行相符的品格是加以讚揚的。古人季札「心諾」尚能守信,而「言諾」或「合同」就更應該重諾守信了。

曾子殺豬

春秋時期魯國人曾子,追隨孔子弘揚儒家學說。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市集,她的小兒子哭鬧著要跟去。曾妻便哄兒子說:「你回去,等我回來殺豬讓你吃肉。」

曾子殺豬。(公有領域)

曾妻從市集回來,就看到曾子要去殺豬,她急忙阻攔道:「我只不過是跟孩子說著玩哄他的。」曾子說:「和小孩子是不能開玩笑的。孩子年幼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處處會模仿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今天妳欺騙他,就是教他學妳的樣子騙人。做母親的欺騙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啊!」於是曾子最終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孩子都要跟著學。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行為要特別慎重,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欺騙孩子。

天佑善心

徐少漁是錢塘人,光緒庚寅八月初,他向彝齋借了一百圓銀幣,沒有立借據,只口頭約定一年以後如數償還。第二年八月初,徐少漁病倒了,危在旦夕之際,躺在病榻上的他一直喃喃自語:「還錢的時間快到了,我如果死了怎麼辦啊?」

其妻聽後對他說:「你借的錢沒有借據,沒有履行約定的必要,你就不要愁了。」徐少漁說:「他因為相信我,所以才沒要借據,我怎麼能自己不守信用呢?」於是讓妻子將家中的一柄玉如意和兩件狐裘拿去賣了,共賣了九十銀圓,又從別人那裏借了十銀圓,最終在約定的日期如數償還給了彝齋。沒過幾天,徐少漁的病痊癒了。

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明朝名臣劉基(劉伯溫)的文集《郁離子》中記載,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來。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等到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

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那富翁後來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

有人想來救他,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也許商人兩次翻船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

食言而肥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有段記載。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照例參加。在宴席上,孟武伯遇到他不喜歡的另一位大臣郭重,便故意問他:「你到底吃了些什麼東西啊?怎麼越來越胖了!」魯哀公聽到了便替郭重回答說:「食言多也,能無肥乎?」大意是,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這個回答不僅將孟武伯的攻擊輕鬆消解,反過來還諷刺了孟武伯經常言而無信,「食言而肥」這個成語就是從此而來,形容一個人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而「決不食言」是表示自己堅決履行諾言,說話算數。

結語

誠信是一個人品格的重要依據之一。中國古人重視的誠信,是一諾千金,是真誠的為對方為別人著想。世世代代流傳的許多誠信故事就是在告訴人們,何為誠信,如何守信。一個誠信之人不僅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也會成為其安身立命的基礎。同理可知,對於一個國家、政府,只有取信於民,才能強國富民。否則,結局不會太好。

今天的中國人真的是無法理解和想像這樣的行為,在一個無神論充斥的國度裏,人們更看重的是及時行樂和所謂當下的幸福。而追求一時的快樂,甚至感官的刺激,往往留下的卻是長久的內心空虛,以及生活中各種無時不在的痛苦與不幸,如:身體上的病痛,經濟上的匱乏,人際關係的苦惱,精神上的痛苦,慾望的無法滿足等等。

只有回歸傳統,遵從仁義禮智信的行為準則,才能重新走回人間正道。

【延伸閱讀】

在書畫教學中播撒善的種子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6/25/季札贈劍-104837.html
【神傳文化】曾子殺豬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2/11/95270.html
【神傳文化】誠實守信 唯此為大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6/11/25/14299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9/5/1/古人堅守誠信的三則故事-385701.html

(本文主圖來源:維基百科)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