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容形貌攸關一個人未來的命運

文/劉一淳(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小時候常常聽老人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那時候並不知道其深刻的涵義,只是理解為表面的美與醜。

有時候,下班回家直接就躺在客廳沙發上;為了方便穿著拖鞋就出門。走在街上也會看到人們披頭散髮穿著睡衣,男子留長髮梳著怪異的髮型;有的褲子上露出兩個破洞,有的穿著帶有骷髏頭的衣服、鞋、帽、背包、配飾等。

直到閱讀了相關古籍,才真正明白行立坐臥儀態背後的真正涵義。

男子恭敬 女子賢淑

《尚書・洪範》中說:要慎重做好五件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第一件就是「貌」。儀容,就是要求男子恭敬、女子賢淑,高低貴賤各有不同,老幼尊卑有序,行動合乎規矩,拱手如抱鼓。

《尚書・洪範》中說:有五件事很重要,第一件就是「貌」。(明慧網)

在服飾上,中國古代天子穿山和龍圖案的服裝,諸侯穿火形圖案的服裝,大夫穿斧形花紋的服裝,士人穿「己」字形花紋的服裝。道德越高尚,形儀越中規中矩。

孔子說:「為人恭敬符合禮儀,就會遠離恥辱。」形貌、衣冠不正,是人從內心失去了禮節與道德規範,因此帶來不祥。

中國古代社會視人們穿奇裝異服,男著女裝、女著男裝,或佩戴不符合自己身分的服飾、飾品,畫奇特的妝容,這些都被稱為「服妖」。《漢書》中記載:「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雜色奇服 不正之兆

《左氏傳》記載,愍公二年,晉獻公派太子申生在冬天率軍出征,獻公讓申生穿左右兩色的偏衣[1] ,佩上金塊。晉大夫狐突對此嘆氣說:

太子出征的時間與著裝、配飾都明示著身分與出征的成敗,看來大王要疏遠太子了。如果信任太子就要讓他穿顏色純正的官服,佩帶忠心無貳的玉,在年初命他出發。大王用服裝配飾疏遠了太子,冬季出征預示無成。冬天寒冷肅殺之氣很強,塊狀黃金意味著寒冷的訣絕,衣服上的雜色意味涼薄。太子已經沒有依靠了。

晉大夫梁余子養說:領兵的人在太廟接受命令,在神社接受祭肉,還有規定的服飾。現在太子得不到正式的禮服而穿上這雜色服裝,命令中的含義不問可知也。

晉大夫罕夷說:雜色奇服表示事不正常,金塊表示去而無回,國君有害太子之心了。

四年後,太子申生因受讒言陷害而自殺,此事應了「服妖」之說。

愁眉啼妝 妖服惹禍

《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嗁妝、墮馬髻、 折腰步 。」

東漢桓帝元嘉年間,京城婦女流行畫細而彎曲的愁眉;在雙目之下擦拭薄粉似有淚痕的啼妝;將髮髻梳成墮馬髻,就是將髮髻梳在頭的側邊;行走時扭動著腰部,彷彿雙腳不在下肢的折腰步態(即弱不禁風的步伐);笑起來彷彿牙疼,不露出開心的笑貌。

這種裝扮似於服妖,最初是大將軍梁冀的妻子所作,在京城風行,中原地區爭相效仿。梁冀家兩代連任大將軍,與皇室聯姻,權傾一時。然而到桓帝延熹二年,梁氏卻全族被處死。

據《文獻通考》記載,唐末,京中婦女梳髮時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人稱「拋家髻」;當時還崇尚以琉璃作釵。「拋家」、「琉璃」,諧音「顛沛流離」,是帝王播遷、社稷不穩的徵兆。於是「拋家髻」、「琉璃釵」被視為服妖。

男著女裝 威儀掃地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更始帝北上建都洛陽,京城的官員和紳士都來迎接。更始帝的眾將都頭戴百姓的頭巾,身穿繡花的短袖女人服裝。人群中見到這種景象,有的人竊竊私語,有的抿嘴偷笑,有的嚇得跑開了。那些朝廷的元老們嘆息道:這是服妖的不祥之兆,不久將會有災禍降到更始帝的頭上!

後來,更始帝戰敗棄城逃亡,被赤眉斬殺。

史書中有不少對人物服裝違制逾禮的批評,反映了古代的知識分子對服裝制度和其背後的禮法觀念的重視。(《 聖帝明王善端錄》,台北故宮博物院)

當光武帝劉秀帶著手下官員來到洛陽處理公務時,穿戴與舊時漢官一樣的冠服入城。許多官吏看到,很高興在有生之年能見到漢官的威儀。光武帝劉秀結束了西漢末年的紛亂局面,建立東漢,將漢代的基業延續了兩百年。

史書中有不少對人物服裝違制逾禮的批評,反映了古代的知識分子對服裝制度和其背後的禮法觀念的重視,才會在違背禮儀時出言批評,而對遵從這套道德規範的行為給予讚美。

穿衣傳達內心意念

《左傳・閔公・閔公二年》:「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周人認為服裝是用來彰顯身分,並且傳達自己內心意念的物品。一個人若是不遵守服裝制度這種小規範,就一定會在大方向上違反常規。

《左傳》中記載魯昭公元年的一次諸侯會盟,楚令尹公子圍「設服離衛」,公然穿著國君的儀仗服飾,衛兵執戈陳於前以自衛。與會諸大夫看到他的架勢紛紛說:「好俊美,好像國君」、「連王宮都住過了,穿國君服裝可矣」,認定他絕對有不臣之心。果不其然,公子圍回去就勒死國君,殺了他的兩個兒子,自行登基,是為楚靈王。

結語

古人為何如此重視禮?孔子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上天用道義規範人的行為,人敬天重德就能趨利避害。

人的儀容、形貌符合了道德禮義,是內心敬奉天地與尊敬先人祖宗、君主、尊長的表現,同時在個人行為上也會克制慾望、遵規守矩,從容大方。

中華傳統文化由神州歷史上各個民族共同創造,有天人合一、敬天知命、善惡有報以及「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源自於儒、釋、道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精髓。讓我們以史為鑒,傳承美好純正的中華文化。

註﹕
[1] 是指以中縫為界,左右兩邊顏色不同的衣物。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也頗為前衛。

明慧網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1/6/25/形貌儀容只是為了美醜嗎--427370.html

(本文主圖:《 丹書受戒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