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玉 (明慧之窗記者李蓮編輯)
説起關於頭髮的典故,人們可能會想到怒髮衝冠、千鈞一髮、懸樑刺股等成語,以及「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的故事。中醫認為頭髮與血和腎有關,有「血為髮之本」、「腎者,其華在髮」等說法。高明的中醫通過「望聞問切」中的「望」診——觀察人的頭髮,即可看出其身體狀況。
其實,在謎語中被形容為「一堆草,亂糟糟,没人數得了」的頭髮,有很多趣聞呢。一起來看看。
一、頭髮留有神的印記
人是神的傑作。不同的神造了不同的人,從頭髮就能看出不同的神留下的先天印記:黃種人是黑色的直髮,白種人是淡黃色的波浪髮,黑種人是細密卷曲的黑髮。
達爾文進化論說人是因適應環境而進化到現在的樣貌,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謬論。我們就拿頭髮來說吧。頭髮對於人而言,主要有三個用處:夏天防曬、冬天防寒、給人美感。
前兩個用處對於人來說幾乎可以忽略,許多光頭不也生活得好好的嗎?按照進化論的觀點──為適應環境,比如防曬防寒等,人的面部也同樣有此需求,也同樣應該長毛髮來保護,為甚麼只有眉丘這個地方長眉毛,而在額頭、臉頰處卻不長毛髮?這說明頭髮和眉毛長在哪裏是被「先天設定」的,並不是因為適應環境而如此。而且頭髮和眉毛雖都在頭上,但其生長速度不同,形狀也不同。神的安排是非常巧妙的。
再說美感,應該是先有此物,後有其美感。眉毛是因為長在眉丘那兒我們才覺得好看,還是我們覺得長在眉丘那兒好看,它才長在那兒呢?肯定是前者。如果造物主在造人的時候,讓人在額頭長毛(姑且叫它額毛吧),而不長頭髮,那麼人類今天一定會以額毛為美,以頭髮為醜。
再者,美感只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其作用之於人很有限。古往今來人類一直讚美翱翔的雄鷹、喜歡自由飛翔的小鳥。一雙美麗的大翅膀對於人類而言,既有實用價值(出行方便),又有十足的美感。但人類哪怕把腦子想破了,也不可能長出一對翅膀!看起來無足重輕的頭髮,其實背後有很多秘密,這一切都是上天的造化。
二、頭髮與健康
頭髮雖長在體表,但它與人體各部分都有密切聯繫。一根頭髮如果放大千萬倍,其如一根大柱子,裏面是巨大而奇妙的世界。
中醫認為頭髮與血和腎有關,有「血為髮之本」、「腎者,其華在髮」等說法。高明的中醫通過「望聞問切」中的「望」診──觀察人的頭髮,即可看出其身體狀況。健康的人頭髮一般烏黑亮澤;身體不好的人,頭髮往往發黃乾枯,如枯草,易分叉斷裂。有經驗的理髮師講:將死之人的頭髮很僵。
三、頭髮與個性
有句古語:相由心生。從頭髮也能看出人的一些個性特徵。
從粗細來看,頭髮粗壯的人,一般比較剛毅執拗;頭髮細軟的人,一般心思縝密。
從額頭的髮際來看,髮際靠上的人,一般比較豁達,有智慧。
從頭髮顏色來看,鄉下有句順口溜「黃毛惡,白毛善,碰著個卷毛不好辦」,意思是:頭髮偏黃、特別是帶紅色的人,一般脾氣比較暴,性子急躁。《水滸傳》中的赤髮鬼劉唐就是這樣的人,攻打杭州城為了爭功他搶先進城。頭髮是白色的人,一般性情比較溫和。頭髮捲曲的人性格比較古怪。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四、頭髮與年紀
從頭髮可以看出生命的痕跡,不同年紀的人頭髮一般是不同的。
中國人常把小孩叫黃毛小子、黃毛丫頭,是因為小孩的頭髮帶點黃色。青年時期頭髮烏黑亮澤。古代女孩十五歲叫「及笄」(笄,古代盤頭髮用的簪子)。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沒到壯年,故稱「弱冠」。人老了,頭髮慢慢變灰、發白,兩鬢斑白、白髮蒼蒼是也。特別高壽的人,有的頭髮由白轉黃。「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的「垂髫」指小孩(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黃髮」指老人。

當然也有例外,很多老人經過修煉後能返老還童,白髮轉黑,這在古書中有許多記載,今天在法輪功修煉者中很常見。
古詩文中有許多以頭髮指代年紀的名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五、髮型
不同的時代流行不同的髮型;從髮型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中國古時被稱為華夏。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講「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是文明禮儀之邦。我們的祖先在服飾與髮型上都是很講究的。
古代幼兒大多是「垂髫」式。稍大點就把頭髮分為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總角之交」指童年時期就結交的朋友。《幼學瓊林》中有句「總角好,孫策與周瑜」,是說孫策和周瑜從小就是很好的朋友。
男子到了十五歲,就把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叫「束髮」。女子到了十五歲,要把頭髮簪起來,稱為「及笄」,語出《禮記》「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成年人的髮型每朝每代是花樣百出,爭妍鬥豔,我們從古書古畫中可略知一二。
古詩《陌上桑》描述羅敷「頭上窩墮髻,耳中明月珠」,「窩墮髻」即墮馬髻,髮髻偏在一邊,呈墜落狀。《木蘭辭》中描述花木蘭回家後「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雲鬢」就是像雲朵一樣的烏黑秀髮。
《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漢武帝時,王母降臨人間,神仙們美麗的髮髻讓凡人驚嘆,武帝讓宮中女子效仿仙人,故稱飛仙髻。)
《採蘭雜誌》記載,魏文帝之妻甄後據宮中一條綠蛇之形變而創造了靈蛇髻。《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雲髻」,這種髮式如雲盤回於頭頂,搖而不落。
唐代是中國國力最鼎盛時期,髮型也不同凡響。螺髻、百合髻等盤疊式髮髻在唐代比較多見;但最能體現出大唐恢弘氣象的髮髻是盛唐時期的一些反綰式髮髻,如雙刀髻、朝天髻、元寶髻等。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和張萱的《搗練圖》等名畫忠實的記錄了那個時代壯闊的片段。畫中女子面容圓潤飽滿,體態豐盈健康,服飾華美,髮髻高盤,配以金銀珠寶翡翠等首飾,反映出盛唐雍容華貴的審美風尚。
受佛教之寶冠、道教之蓮花冠的影響,唐宋時期人們還喜歡在頭上戴各種花冠,比如蓮花冠、鳳冠、重樓子冠等。最具宋朝特色的花冠是「一年景」。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說:宋朝女性多將「桃花荷花菊花梅花」四季花作為頭飾,謂之「一年景」。漂亮的髮髻與鮮豔的花冠互相映襯,美不勝收。
而修煉人則是另一番樣子。出家為僧者剃去「三千煩惱絲」,著袈裟,伴青燈古佛精修;道士則頭頂溜光的道士髻,著一襲道袍,透出仙風道骨。

六、神州
中國古稱神州,是神的故鄉,有數不盡的神跡和神奇顯現。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其博大精深體現在方方面面。單說對聯,就是漢語所特有的藝術形式,世界其它語種沒有對聯。
舊時理髮店有一副對聯:「雖雲毫毛技藝,卻是頂上功夫」。寥寥十二個字,卻一語雙關,既點明了理髮師的工作特點──修理頭髮,在頭頂作業;又風趣的道出理髮師手藝雖小,但功夫了得!神傳文化真的令人叫絕!
世界很多民族都留下了對人類今天的預言,而且這些預言都驚人的一致:末劫時期人類的道德非常敗壞,將招致許多天災人禍;到時候東方會有一位偉大的聖人來人間傳法,使人心歸正,眾生得救。
明朝著名預言家劉伯溫在其《燒餅歌》中如此描述這位救世的聖人:「不像僧來不像道,頭戴四兩羊絨帽。」意思是這位聖人不是僧人,也不是道士,他是以世俗形像來人間傳法的──他頭上有頭髮(「四兩羊絨帽」喻指頭髮)。
放眼東方,現在教人信神重德且有世界影響力的人,唯有中國的李洪志師父!他於一九九二年五月十三日傳出的法輪大法以「真善忍」為指導修煉,現已洪傳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使全球億萬人受益,而且影響力還在擴大!
神州出聖人,此言不虛啊!
(原文: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2/6/17/趣說頭髮-444913.html)
(本文主圖來源:pixabay)
世局紛亂、災異頻仍、真假難辨⋯⋯
尋覓中,推開明慧之窗,為心靈充實光明與智慧。
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