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誓」不能發 看看中外典故如何慎對誓言

文/燕雲(明慧之窗記者心篤改寫)

誓,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就是誓言、起誓的意思,大意是用莊重的言辭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追溯起來,「誓」文化在中華歷史上有很深的積澱,也留下了很多典故。在《周禮.天官.大宰》中有這樣的話:「祀五帝,則掌百官之戒誓。」在《康熙字典》中,對於「誓」有這樣一句註解:「言誓者,明天子既命之為嗣,樹子不易也。又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戒。」

可以看出,起誓,起源於祭祀,和天地神靈的信仰有關。

中華文化中的「誓」

在遙遠的古代,只有在非常莊重的場合,才能「戒誓」[1]。如祭祀、出征等。起誓的目的,就是向神靈表述遵守戒訓的決心。如《湯誓》、《泰誓》、《秦誓》等流傳下來的誥文,都是在極莊嚴的情景下的誓詞。

這些誓詞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就是:討伐無道,教人向善。如《湯誓》,是商湯討伐夏桀暴君的背景下產生的;《泰誓》,是周武王與各路諸侯孟津之會,誅滅商紂暴君的天象下出現的;《秦誓》,則是秦穆公訓誡臣子要律己懷民的前提下而成文的。

由此可見,中華「誓」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場合莊重,目標正義,決不食言。所以古人對待立下的誓約是極慎重的。《左傳》中有這樣一個典故,鄭莊公因為母親縱容弟弟幹壞事,他在極度憤怒下對他母親姜氏起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意思是我這輩子不想見您了。

可是後來他平靜下來之後,非常思念母親,感到非常後悔,可是無法背棄自己的誓言。於是有人給他出了一個主意,你挖一個地道,在地道(即黃泉)中和你母親相聚,不就不算背誓了?他非常感激給他出點子的這個人,欣然照做。這個典故也成為了千古美談。

九五至尊的皇帝,尚且如此慎重對待,可見中國古人對起誓的極端重視。正因為如此,民間就有講究,不能隨便發誓。因為誓詞一出,天地鬼神共鑑,如態度言行不端,定會招來無妄之災,如自食誓言,災報恐怕會更加嚴重。

《馬太福音》中的「誓」

在西方,也有聖人教導讓人不要隨便起誓的文化。如在《馬太福音》中,耶穌有這樣的話教導門徒:「只是我告訴你們,什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也不可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因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著你的頭起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黑變白了。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從這段話可見,耶穌並非否定起誓,而是因為天、地、神、君的尊貴,教導人們不能隨便發誓,以防被惡人利用去做壞事。

東西方的聖哲們,對「誓」的莊重態度,竟然如此的吻合。

入黨的毒誓

而脫胎於撒旦馬列魔教、成形於土匪流寇的中共,拉攏黨徒,竟然必須右手握拳立誓,並且立毒誓,才能通過加入馬教中共的門檻。

毒誓內容:「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員,擁擴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這些誓詞總體來看,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死結:無條件服從中共及其附屬組織的一切決定;黨第一人民第二;為黨犧牲一切;如果人民的利益與黨衝突,必須永不叛黨。

與天鬥、與地鬥、與神鬥的共產黨,要你發誓跟它站在一起,站在神的對立面。(明慧網)

中共與天鬥,破壞自然;與地鬥,毀滅生態;與神鬥,殘害信仰;與人鬥,滅絕人性;與文明鬥,滅絕文化;與百姓鬥,苛暴壓榨。可見,加入中共所起的誓,肯定不是給天、地、神、人任何一個對象的誓言,那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對魔鬼的立誓。

這就是一個中共黨徒將自己生命的所有交給魔鬼的賣身契,標誌著這個人開始封閉自己的良知,跟隨中共行惡的開始。

如何擺脫這個毒誓?

如何解除這個魔咒?如何擺脫這個毒誓?如何在心靈上擺脫中共的鬼影?

鄭莊公作為一國之君,尚且為自己意氣用事而發的誓言後悔,想辦法挖地道見母。已身在中共邪教的你還不有所反思和懺悔嗎?難道你自認為比鄭莊公聰明嗎?難道你明知自己加入的是一個大規模摘取活人器官都毫不眨眼、反人類的組織,而無任何羞慚之心嗎?難道你不應該向上天懺悔表明重新做人的主觀願望嗎?

這不正是三退(退出黨、團、隊抹去中共無神論的獸記)可以做到的嗎?

身在中共而良心未泯的可貴朋友們,請您以正式名字或化名在全球退黨服務中心的網站自願聲明,宣布退出組織,向上天證明,您不是馬列魔教子孫,而是一個優秀的中華兒女!

註:

〔1〕《周禮·天官·大宰》鄭玄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禮也。」林尹今注:「誓戒,約束警戒之也。祭祀大事,恐其失禮,先告之以失禮之刑而誓戒之也。」

▌《九評共產黨》https://www.tuidang.org/9ping/
▌三退自救https://www.tuidang.org/

(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1/2/22/論誓-236586.html

(本文主圖來源:pixabay)

您可能喜欢我们的帖子: